基于机器视觉的煤矸目标识别与定位方法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eena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煤洗选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受洗选工艺限制,洗选前需要对大粒径的矸石进行排矸处理,传统人工排矸作业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工人健康得不到保证。为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排矸,本文研究了基于机器视觉的煤矸识别方法,并设计实现了一种煤矸自动识别系统。本文首先对煤和矸石图像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煤和矸石图像处理流程。研究中,对比了多种图像去噪和锐化方法;并对输送带运输环境下的煤矸图像进行了图像分割研究;针对实时处理中的图像拼接方法和目标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边滤波和Laplacian锐化对煤和矸石图像的去噪与锐化效果较好,双边滤波的评价指标均方差、峰值信噪比、结构相似性分别达到0.4845、51.2777、0.9986;OTSU算法能够实现较好的分割效果,而背景减去分割则不能够适用于当前输送带环境;设计了一套图像实时拼接与处理的流程,实现了对图像中的目标定位与位置预测。本文对煤和矸石的图像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取了灰度均值、峰值灰度、灰度方差、灰度熵作为灰度特征,设计了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交互实验研究环境对煤矸灰度均值的影响;并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提取了对比度、能量、熵、逆差矩作为纹理特征。实验表明:灰度均值和峰值灰度在同一环境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能够作为煤和矸石的分类标准;6-36W光照使灰度均值产生了约2的浮动,却使峰值灰度波动严重,湿度的增加使两者大幅度下降,均值与煤粉量呈一次线性反比关系;在多因素实验中,湿度和粉尘对样本灰度均值具有交互作用,使灰度均值产生了约10的下降,且矸石和煤的下降率不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对环境变量加以控制。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对煤矸识别进行了研究,分别以灰度特征、纹理特征、灰度—纹理组合特征作为输入训练了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采集了山西西山、陕西神木、内蒙古的煤和矸石共420张作为研究数据进行研究,以180组煤矸数据的灰度特征、纹理特征、组合特征作为输入时,粒子群优化得到的最优惩罚参数为50、16.95、50,最优宽度参数为31.13、20.42、10.02;最后将剩下的240组煤和矸石数据进行分类测试,以灰度特征、纹理特征、组合特征作为输入时的识别率分别为95.83%、72.92%、93.75%。本文最终基于所研究的图像处理、特征提取、机器学习等方法,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7作为开发工具,调用Open CV视觉库进行图像处理,并结合Teledyne DALSA所提供的SDK开发了一套煤矸图像实时采集与识别系统,实现了输送皮带上煤矸目标的实时识别。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化控制技术的需求和控制理论的不断进步,非线性系统的研究得到了更多地关注。由于在实际的工业过程中应用了较多的非线性模型,因此对非线性系统辨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将Shack-Hartmann波前探测技术应用在扩展干涉仪的波前探测中,可以弥补现有干涉仪技术在特定情况下不能同时满足动态范围大、灵敏度高需求的不足。ShackHartmann波前传感器作
飞行器雷电抑制器测试仪是为各类飞行器的雷电抑制器所研发的性能检测装置。根据各类雷电抑制器中不同性能的功能元件,如气体放电管,压敏电阻,TVS(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
分子属性预测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受到跨领域的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包括药物设计,材料发现,食品开发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的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因
“开放域知识关联、推理与检索关键技术与系统”是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项目需要探索类人智能水平,针对在真实场景下语义理解所带来的挑战,研究构建答题机器人的相关技术,积
信息技术是一种简单却又极其有效的表达发射性思维的先进教学工具,能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技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促进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开
为了探究车辆行驶行为对两难区分布的影响,本文通过视频观测实验,将最易陷入两难区的首停车与末行车作为研究对象,获取车辆的行驶轨迹,进一步提取车辆黄灯启亮时的速度、至停
电化学传感器是利用电化学分析的原理和实验技术在分析检测过程中产生与目标物浓度相关的电信号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检测。近年来,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其成本低、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有1400多万癌症新发病例,约有880多万人死于癌症,占总死亡人数的1/6。目前研发出的预防和治疗癌症的药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毒类抗肿瘤药,一类是
近年来,将目标分析物识别元件和电化学信号转换元件相结合,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其具易于操作、经济、灵敏、便携和结构简单等优点,已在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