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菌COS1基因对分生孢子发生的基因调控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snjz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 sativa)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而亚洲是水稻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区。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每年约造成10-30%的水稻产量损失,威胁着世界粮食的安全。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引起稻瘟病的病原体。水稻叶片感染稻瘟菌后出现坏死斑,重度感染可以杀死水稻幼苗。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用ATMT(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建立起一个高效的稻瘟病菌转化体系,从中筛选到失去分生孢子发生能力的菌株,其发生突变的原因是COS1编码序列中的T-DNA插入。COS1预测编码一个C2H2型的锌指蛋白,该蛋白定位于细胞核。通过对野生型菌株Y34和突变体菌株M2942进行转录谱分析,得到了一系列受COS1影响的基因,利用RSAT对基因启动子序列中A4GA3(AAAAGAAA)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大部分基因的启动子上游都含有A4GA3序列,进一步的EMSA试验表明,COS1p能够结合在其调控基因上游的A4GA3位点。通过序列比对,我们发现了 COS1的同源基因,RT-PCR发现这些同源基因中与构巢曲霉flbA同源的MGG14517.6受到上调。这说明两个基因之间可能存在某种互作关系。构巢曲霉flbA同源的MGG14517.6即RGS1编码一个调控因子,调控Ga亚基而影响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致病。基于这些研究背景,我们对一个与分生孢子发育能力相关的基因和一个G蛋白信号途径中调控分生孢子发生的调控因子进一步研究,以期在控制稻瘟病方面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我们构建了 COS1和RGS1这两个基因的双突变株,将其命名为MR(即ΔMocos1/ΔMorgs1)。其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时具有与野生型相似的白色的气生菌丝,而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时没有野生型浓密厚实的气生菌丝,反而是平滑的菌落,并且生长速度减慢。野生型Y34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分生孢子,ΔMorgs1突变株分生孢子产生在数量上明显少于野生型。显微观察发现MR同样不具有产生分生孢子的能力,但ΔMocos1突变株菌丝的类附着孢结构增多,这也是ΔMocos1突变株的菌丝体侵染力增强的可能原因。MR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类附着孢结构,菌丝体接种水稻和大麦叶片观察到MR致病力明显降低,几乎不具有侵染性,而用菌丝体侵染水稻根部并没有发现病斑生长,这可能是因为RGS1基因的缺失影响了菌丝的致病力。另外,MR中这种类附着孢结构在稻瘟菌生长前期没有发现,可能正是因为RGS1基因的缺失,推迟了类附着孢结构大量出现的时间,进而影响了 MR的致病力。为了进一步了解双基因突变株MR对分生孢子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我们利用qRT-PCR分析了ΔMocos1、ΔMorgs1和ΔMocos1/ΔMorgs1中这些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ΔMocos1和ΔMocos1/Δ Morgs1的con6、brlA均下调,这可能是造成其分生孢子不发生的原因之一。双基因突变株的con8、flbC、flbD、fluG、medA和stuA上调,可能与双突变株类附着胞结构增加相关。COS1或RGS1单基因突变,会发生黑色素分泌减少的现象。而COS1和RGS1两个基因的双突变,使黑色素的分泌减少的更多。与野生型Y34(1.66μg/mL)相比较,ΔMorgs1黑色素分泌量略少(1.6μg/mL),ΔMocos1黑色素分泌量同样减少(1.47μg/mL)。而双基因突变株MR,黑色素的分泌量只有0.6μg/mL,这说明COS1和RGS1这两个基因可能在黑色素产生的过程中有协同作用,而它们的缺失影响了黑色素的产生。为了进一步了解双基因突变株MR对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我们利用qRT-PCR分析了 ΔMocos1、ΔMorgs1和ΔMoco1/ΔMorgs1中这些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ΔMocos1、ΔMorgs1和ΔMocos1/ΔMorgs1这三个突变株的GTHN、MSD表达均下调,这可能是导致三个突变株黑色素分泌量下降的原因之一。进一步的EMSA(凝胶迁移实验)表明,COS1p能够结合在RGS1上游的A4GA3位点,说明COS1可以通过与DNA结合调控RGS1表达。
其他文献
在无人机摄影测量的过程中,辅以RTK和PPK技术,能极大地减少地面像控点的布设数量,有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不布设像控点就能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图精度要求,极大地减少了航空摄影测量的外业工作量。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RTK和PPK两种技术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模式,并对两种测量模式下获得的测绘成果的精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得到以下结论:虽然两种测量模式下的测量精度均能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的要求,但是基于P
天然橡胶因为其优良的特性,被广泛用于工业、国防、交通、民生、医药、卫生等领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资源,然而橡胶树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天然橡胶的产量。因此,如何找出一条合适的途径来有效的解决橡胶树病害,减少天然橡胶的损失,意义重大。现阶段,由于橡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不成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橡胶树功能基因组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导致橡胶树分子病理学研究的严重滞后。目前橡胶树病害防治方法主要以化学防治
斜纹夜蛾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raodeniae Rao and Chandry(膜翅目:茧蜂科)是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鳞翅目:夜蛾科)幼虫的重要寄生蜂。虽然该蜂可作为控制斜纹夜蛾种群的候选生防因子,但截止目前对其应用生态学研究较少。本文运用昆虫生态学、昆虫行为学及化学生态学等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蜂的应用生态学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温度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重要的热带薯类作物,起源于亚马逊雨林与稀树草原交错地带,广泛种植于非洲、中南美洲及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地区。木薯具有高光效、高淀粉累积、耐贫瘠等特点,其储藏根富含淀粉,是这些地区许多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同时,木薯也是工业淀粉、燃料乙醇和绿色化工材料重要的原材料来源。光合产物以蔗糖的形式通过维管系统输送至地下储藏根,其淀粉合成代谢通路与其他物种
四跨膜蛋白(Tetraspanin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多细胞生物中的重要跨膜蛋白,因具有四个跨膜结构而得名。该类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已在人类等生物中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但该类蛋白在植物中研究较少,具体功能尚不明确。本研究在香蕉中克隆了一个四跨膜蛋白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为研究植物中四跨膜蛋白的功能提供借鉴。具体如下。1.根据香蕉采后48h的抑制差减文库中一个上调表达的EST片段,设计RAC
天然橡胶是巴西橡胶树乳管系统经甲酸戊羟(MVA)途径合成的高分子顺式异戊二烯(1,4cis-polyisoprene)。巴西橡胶树因为具有产胶量大、产胶时间长和天然橡胶易收集等优点,而成为大规模商业化天然橡胶来源。多年来,研究者们对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和酶学特征展开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虽然极大的推动了对天然橡胶生物合成途径的认识,但是天然橡胶生物合成分子调控机制仍不清楚。因此,阐明天然橡胶生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作为大规模储能技术,在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本文结合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研究现状,重点围绕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效率和循环寿命四个重要性能参数对水系有机液流电池电化学活性分子进行综述,阐明了电化学活性分子溶解度、电势、电化学反应转移电子数及速率、尺寸、化学稳定性等对水系有机液流电池性能的影响。通过与磷酸铁锂电池、铅炭电池、水系全钒液流电池等技术对比,展望水系有机
Komagataeibact europaeus在动态培养下因剪切力致变异,因此其种子液通常以静态培养方式获得;同时动态培养中,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呈球状或星状,故膜状BC也只能在静态中生产。为实现动态条件下培养制备高生物量、无变异菌的种子液以及制备膜状BC的目标,本文进行了这些内容的研究:(A)培养容器、培养基(装液量、种类和成分)和培养时间对变异菌率的影响
体验式教学在中国的教育中已经实行了数年,但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体验式学习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加强学生间的团结,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铝毒和低磷是酸性土壤中限制作物生长的两个主要障碍因素。酸性土壤中活性态铝(A13+)含量较高,会抑制根系生长而影响作物产量。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但在酸性土壤中,可被植物利用的有效磷含量较低。柱花草是优质的热带豆科牧草,对酸性土壤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研究柱花草适应铝毒和低磷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对培育耐铝毒/低磷作物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两个具有不同耐铝性和磷效率的柱花草基因型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