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以及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为中西医治疗方案及改善吞咽功能提供临床研究支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70例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5),均在常规吞咽康复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以28天为治疗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以及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为中西医治疗方案及改善吞咽功能提供临床研究支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70例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5),均在常规吞咽康复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以28天为治疗周期。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吞咽造影检查测量患者在进行半流质饮食时其舌骨和甲状软骨向上、向前的运动幅度,以及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渗透-误吸量表的评分变化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组出现剔除1例,对照组出现脱落1例,实际完成68例,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入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类型及治疗前的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渗透-误吸量表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各评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渗透-误吸量表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渗透-误吸量表评分的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舌骨上移和前移的幅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舌骨上移和前移的幅度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1.2%,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为8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疗方案更优于对照组。结论:1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均具有临床疗效,且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方案疗效更佳。2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利于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并有效减少误吸、呛咳、渗透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更优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组。
其他文献
目的:随着“中医热”不断延续,海外中医药学习者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质量的英文版中医教材能有效地促进海外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郑洪新主编的“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与马万里(Giovanni Maciocia)所著的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中医基础学)》,总结两本教材的特色及优势,为中医对外教材的编译工作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通过文
目的:拟观察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治疗前后患者肠道症状尺度表(IBS-SSS)评分和生活质量问卷(IBS-QOL)评分的变化,以明确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IBS-D的疗效,为临床壮医热敏探穴针刺疗法治疗IBS-D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屙泻”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口服匹维溴铵片西药常规治疗,进餐时吞服,每次50mg
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估健脾化湿汤是否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虚湿盛证上存在优势,为推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应用中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虚湿盛型IBS-D患者病例6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病例2例,对照组脱落1例。对照组:匹维溴铵片(得舒特)50mg,一天3次,每次1片,随三餐吞服,连服4周。治疗组予健脾化湿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VIP、Wan Fang data、Pub Med、Em 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全面收集中药注射液联合TACE术与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的随机对照试验,用Revman5.30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6篇,其中治疗组129
目的:观察“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药线灸对多发性梗死痴呆(MI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的氨基酸类递质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及相关蛋白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型NR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作用,为针灸治疗MID提供一定的实验机制依据及推广应用依据。方法:将70只Wistar雄性大鼠使用数字随机法随抽取10只为正常组,余60只为
目的:通过观察壮药清毒伸筋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评价壮药清毒伸筋汤治疗RA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来自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风湿病科明确诊断RA的住院及门诊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10mg/周、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75mg/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毒伸筋汤治疗,方药基本组成:忍冬藤20g,肿节风20g,救必应20g,青
目的:研究叶天士温病学术思想在小儿温病中的具体应用,充分认识叶天士对小儿温病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法、用药等方面的学术经验,丰富和完善小儿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等方法探讨叶天士对小儿体质及小儿温病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法、用药等方面的认识,全面掌握叶天士治疗小儿温病的学术思想及其学术经验。2、基于上述研究方法,结合数理研究方法,收集叶天士治疗小儿温病的医案,包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医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工作能力及生活质量,采用手法、针刀、针灸、理疗等传统保守治疗都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L4-5、L5-S1椎间盘突出占90%以上,以L4-5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基于弓弦理论运用针刀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讨基于弓弦理论的针刀松解应力侧关节突关节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为今后腰椎间盘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中医学“同病异证”角度探讨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的证候分布特点,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IS的证候实质及“同病异证”的科学内涵加以探索,以DNA聚合酶kappa(POLK)基因rs5744724多态性为核心位点探讨其与IS中医证候分布及临床重点数量性状的关联性。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患者774例,正常对照793例。对病例组进行辨证诊断分型,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仙草颗粒对Ⅲ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胱抑素C(Cys C)、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