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镍基及铜基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_lili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室效应和能源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策略,当采用可再生电力系统时,电催化水分解制氢及CO2资源转化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电极材料是促进电催化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除了活性组分外,电极的形貌结构同样是影响电催化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具有丰富活性点位的3D多孔结构在电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了有效促进催化活性的作用。本文采用简易的直写3D打印技术,以球形金属粉为原料,聚乙烯醇溶液为分散剂和粘结剂,实现具有3D网格结构的双金属电极的快速成型,有效避免了因金属物理性质差异导致多金属无法均匀成型的问题。再者,进一步通过热氧化、电沉积及水热等方法改性3D电极,表现出了优异的电解水制氢及电催化还原CO2活性,并对电极组分及结构与电催化活性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基于直写3D打印技术制备的材料特性,本文主要进行的四个方面研究如下:1.热氧化改性3D打印Ni Cu多孔结构电极制备及其析氢活性研究:采用热氧化和电化学预还原两步法对3D打印Ni Cu电极进行表面性质改性和结构重构,研究了Ni Cu比例、热氧化温度以及热氧化时间对电极析氢活性的影响。通过电化学测试对电极的催化活性、稳定性等指标进行表征。结果表明,3D Ni Cu55比例电极在500℃热氧化处理2小时后表现出更高的HER活性,在1 M KOH中电流密度达到10 m A cm-2及100 m A cm-2时的过电位分别70 m V及210 m V,Tafel斜率为67 m V dec-1,并在长达100小时的连续电解实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电极表面生长了丰富的Cu纳米线,形成了微米网格结构及纳米线结构共存的微纳结构,在有效提升活性表面积的同时促进了电子的传递和水分子分解。此外,Cu/Cu2O以及Ni/Ni O界面的形成促进了氢中间体的吸附与转化,Ni Cu的协同作用实现了对氢中间体吸附强度的调控。2.Co沉积改性热氧化处理后的3D Ni Cu电极及其析氢性能的研究:利用电化学沉积和水热法对热氧化改性3D Ni Cu电极进行Co沉积改性,研究了两种改性方法的最佳实验条件,并对比了两种方法改性后电极的催化活性。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Co的沉积提升了Ni Cu电极的电子转移能力,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了更高的析氢活性。经水热法改性得到的Co@3D Ni Cu在达到100 m A cm-2时的过电位为172 m V,Tafel斜率为54.6m V dec-1,并在100小时的连续电解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物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o沉积改性处理后,在电极表面形成了纳米片状的Co O及纳米线状的Ni Co2O4活性电位,有效提升了电极的活性表面积,活性点位与3D Ni Cu基底的协同作用是电极HER活性提升的主要原因。尖晶石结构以及氧化物层的形成提升了电极的抗腐蚀性能,有效提升了电极的稳定性。3.水热法改性3D Ni Fe电极及其析氧活性的研究:在尿素及NH4F尿素溶液中对3D Ni Fe电极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了不同Ni Fe比例、尿素含量、NH4F含量以及水热改性温度和时间对电极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NH4F尿素溶液中改性的3D Ni Fe电极具有更高的析氧活性,在电流密度为100 m A cm-2时的过电位为220 m V,Tafel斜率为49.1 m V dec-1,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经过100小时的连续电解实验后,电极在1 A cm-2时的过电位仅提升了65 m V。经NH4F尿素溶液改性后,电极表面生长了Fe OOH纳米片包裹Ni Fe2O4纳米针的花蕊状结构,进一步提升了电极的催化活性及动力学,反尖晶石结构的Ni Fe2O4为电极提供了良好的稳定性。4.3D Cu Zn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还原CO2的研究:通过先煅烧后脱脂的方式实现了Cu Zn的三维结构成型,研究了Cu Zn比例、煅烧温度及煅烧时间对电极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3D Cu Zn电极可有效将CO2和水转化为CO/H2合成气,生成CO的电流效率值最高可52.4%,合成气的总电流效率值可达到80%以上,可实现H2:CO=0.46-3.2范围内合成气的制备,在施加-1.7 V(vs.SCE)的反应电位时,电流密度可达到36 m A cm-2。制备的3D Cu Zn电极表面生成了大量Zn O纳米线,并存在大量氧空穴,电极催化还原CO2的活性源于Zn O与Cu的协同作用。本研究以直写3D打印技术制备的3D Ni Cu、3D Ni Fe以及3D Cu Zn材料为基础,通过热氧化、电沉积以及水热等方法实现了具有3D微纳结构电极的构筑,表现出良好的HER、OER以及CO2RR电催化活性,为化学法改性3D打印金属电极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二氧化硫(SO2)是公认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会引发人类呼吸系统等疾病,也是造成酸雨,雾霾等重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控制SO2的排放,各种脱硫工艺技术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然而,目前广泛采用的脱硫工艺存在废弃物处理或吸收剂挥发等问题,在实现SO2脱除的同时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绝大多数工业化应用的脱硫技术无法实现硫资源的回收利用。随着环境标准的逐渐提高,SO2的限排指标也日益严格,发展绿色高
学位
【目的】松材线虫在我国主要以松墨天牛和云杉花墨天牛为传播媒介,感染林木后常导致森林毁灭性破坏。预测松材线虫病入侵风险不仅对森林保护与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还关乎我国生态安全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方法】本文基于川西理县24个云杉花墨天牛和55个枯死松树(云杉花墨天牛羽化前载体)地理分布点以及20个生物与非生物因子数据,利用GIS分析工具和最大熵模型(MaxEnt)对该县云杉花墨天牛适生区和枯死松
期刊
氮氧化物(NOx)的控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氢气选择性催化还原(H2-SCR)具有低温活性好、产物清洁无污染等诸多优势,应用价值巨大,发展前景广阔。Pt基和Pd基催化剂在H2-SCR反应中均有良好的活性。论文首先对Pt基催化剂进行研究,在Pt/TiO2上掺杂贵金属Ir,制备了Pt-Ir/TiO2双金属催化剂,研究了Ir对Pt/TiO2的促进机制。为了与Pt基催化剂进行比较,继而研究了Pd基催化剂在H
学位
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温室效应,发展可再生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势在必行。而可再生能源面临着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缺点,其有效利用离不开高效储能装置系统的发展。在诸多储能体系中,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装置。但锂储量有限且价格高昂,我国锂资源较为匮乏,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储能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同时,随着人们对高倍率电池需求的倍增,
学位
近年来,伴随着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注在新能源的发展上。氢能因具有原料广泛,热值大、产物清洁等多种优点而备受青睐。高效、低成本的制氢方法是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利用关键。电解水制氢有着环保安全的特点,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的电解水制氢存在阳极电位较高、副产物氧气市场价值较低等问题,造成制氢过程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将电解水制氢
学位
发展高效催化剂是针对化石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有效举措。研究发现,从纳米尺度到亚纳米尺度到单原子尺度,不断降低催化剂的粒径尺寸对于目标反应会展现出不同的催化行为,有可能实现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不断升高。单原子催化剂是一类特殊的负载型催化剂,其不仅能够最大化金属原子的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地暴露出催化位点,而且独特的配位环境使其展现出独特的电子结构性质和金属载体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这些特异
学位
在腐蚀控制工程中,金属的防护涂层常常会因其中微缺陷的存在而造成整个防护体系耐蚀性的削弱,为结构件或装备的正常服役带来安全隐患。微弧氧化技术被誉为最有前景的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之一,在汽车制造、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微缺陷诱发微弧氧化膜层提前失效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工程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镁合金微弧氧化膜中微缺陷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为微弧氧化镁合金材料的质量优
学位
CO2的大规模排放打破了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灾难性问题出现。传统CO2捕集工艺存在吸收速率慢、吸收容量低、再生能耗高、设备尺寸大且传质效率低等缺陷,因此CO2捕集技术的研究关键在于引入高效吸收设备和新型CO2吸收剂。折流反应器(RZB)作为一种新型超重力设备,在旋转填充床(RPB)的基础上增加了气液接触时间和持液量,进一步提高了液相传质效率,同时简化了设备结构且
学位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逐年上升,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将CO2作为C1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可以有效缓解环境问题,同时实现碳资源的充分利用。电催化CO2还原(ECR)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以CO2和H2O为原料,可在常温常压下将CO2还原为有价值的碳基产品,具有能耗低、反应条件温和、清洁无污染等优点。因此,ECR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零碳”排放的一种有应用潜力
学位
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松材线虫病防控监理为例,详细介绍了科技监理在松材线虫病防控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疫木除治全过程数字赋能,科技监理、领导重视是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的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