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盐酸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目前国外罗哌卡因不仅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也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仅限于低浓度0.5%),研究表明1%罗哌卡因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对脊髓、脊神经根早期超微结构有损害。国产盐酸罗哌卡因仅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产品说明书也没有明确说明国产盐酸罗哌卡因是否可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本试验拟将不同浓度剂量的国产盐酸罗哌卡因用于大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3小时后观察大鼠脊髓、脊神经根早期超微结构改变。
方法:SD大鼠(购于河北医科大学动物学部)18只,雌雄不限,体重180-250g,腹腔内注射10%水合氯醛溶液(300-350mg/Kg)麻醉后,取俯卧位将四肢固定于手术台,以两髂骨上缘为骨性标志,连线对应第6腰椎棘突,向上定位L3-4间隙,背部剃毛,常规消毒。按照杨建平的改良Yaksh法以L3-4间隙为中心纵行切口切开背部正中皮肤,切口约等于3cm,切开背脊肌的筋膜,切断L3-4及L4-5脊间韧带,分离L4棘突两侧附着肌肉组织,切除L4棘突及两侧椎板,暴露L3和L5棘突之间的间隙,以18G注射器针头仔细分离此间隙之间的筋膜和肌肉组织。大鼠脊柱尽量前屈,再用25G针头轻轻刺破黄韧带,用巾钳夹住L3棘突并向上提,经黄韧带破口后再穿过一层硬膜,即蛛网膜下腔,可见清亮的脑脊液外溢,并随大鼠呼吸波动,小心置入PE10聚乙烯导管2cm,鞘内置入microspinal导管2cm,使导管开口的头端位于脊髓L1段处,导管固定后外露2cm接改造好的硬膜外导管接头。注入生理盐水0.1ml冲洗导管并观察插管处有无液体外溢,无外溢后取置管后无运动障碍的大鼠用于实验。对照组(C组)鞘内注入生理盐水。用注射用水把罗哌卡因稀释成0.75%,再把0.75%的罗哌卡因2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1ml配制成0.5%罗哌卡因重比重溶液(R1组);用注射用水把罗哌卡因稀释成2%,把2%罗哌卡因1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1ml配制成1%罗哌卡因重比重溶液(R2组)。取置管后无运动障碍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C组)6只,经microspinal导管鞘内注入生理盐水40ul;R1组6只,0.5%罗哌卡因(重比重)(批号:20050325,广东顺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鞘内注入40ul;R2组6只,1%罗哌卡因(重比重)鞘内注入40ul。每次注药完毕用10ul微量注射器给予生理盐水10ul冲洗导管。采用RBP-1B型大鼠血压计检测大鼠SBP变化,SBP<90mmHg的弃置不用。注药后出现全脊麻或者未出现双下肢麻痹的舍去不用。注药后观察3小时,迅速处死动物,取腰膨大处脊髓及脊神经根,用4%戊二醛缓冲液前固定,经固定、染色等处理后,做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脊髓及脊神经根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1.三组大鼠注药后未见明显的呼吸抑制、烦躁抽搐、昏迷和死亡等情况。C组大鼠血压无明显变化,实验组(R1组和R2组)大鼠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没有低于90mmHg。R1组和R2组大鼠注药后10-15秒出现双下肢肌肉松弛、活动障碍,但是双前肢及头部仍然活动自如,没有全脊麻发生。
2.C组大鼠注药后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脊髓神经组织结构除偶有水肿外基本正常,神经元胞质均属正常,有髓神经纤维的板层结构和雪旺氏细胞基本正常。R1组大鼠注药后电镜观察,见部分神经元细胞质明显水肿,细胞器的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空泡化,线粒体嵴全部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颗粒融合、脱颗粒现象比较明显。有髓神经髓鞘部分增生增厚,分层断裂脱髓鞘,髓索明显水肿,线粒体微丝微管数量明显减少。R2组大鼠注药后电镜观察,大多数神经元细胞质中度水肿,线粒体大部分嵴和部分膜融合,模糊不清或缺失,可见线粒体空化。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现象明显,游离核糖体数量减少,可见局部核周系扩张。有髓神经髓鞘明显增生增厚,可见分层断裂现象,髓索未见,线粒体微丝微管数量明显减少。C组分别和R1组、R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R1组和R2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浓度(0.5%和1%)的国产盐酸罗哌卡因用于大鼠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以导致脊髓神经超微结构一定改变,可能导致脊髓功能受损,不适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所以0.5%和1%浓度的国产盐酸罗哌卡因用于临床仍需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