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轮胎稳态滚动阻力建模及实验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胎作为汽车与路面接触的唯一部件,其力学特性直接影响汽车的动力性、操纵稳定性、乘车舒适性、安全性及燃油经济性等性能。汽车轮胎稳态滚动阻力作为轮胎力学特性之一,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轮胎使用寿命、驱动制动及汽车操纵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轮胎结构设计中的重点研究课题。目前,汽车轮胎稳态滚动阻力的研究主要是以室内台架实验为主,道路实验为辅,其实验方法仍依赖于大型进口实验装置和在标准工况下的分析,而轮胎滚动阻力理论模型依靠大量实验数据为基础的经验模型为指导,缺少如何通过轮胎稳态滚动阻力理论模型分析其变化规律并结合多工况实验的深入研究;轮胎滚动过程的柔性变形是产生轮胎滚动能耗的直接原因,如何通过理论模型预测轮胎滚动变形特征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开发有理论基础且易于操作实现的评价轮胎稳态滚动阻力的新方法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轮胎稳态滚动阻力影响因素较多,现阶段轮胎滚动阻力分析大多是以某单工况影响因素分析,缺乏综合考虑多工况轮胎稳态滚动阻力机理的深入研究;在行驶工况下的轮胎滚动能耗性能研究还存在不足,包括时间、定位角及磨损等工况;针对上述汽车轮胎稳态滚动阻力研究现存问题,本文开展理论研究、装置开发、仿真分析及试验分析与验证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考虑轮胎任意垂向载荷压力分布、轮胎与路面滚动接触、胎体柔性变形以及轮胎滚动能耗等的轮胎柔性环变形模型,利用耗散系统的哈密尔顿原理推导了轮胎柔性环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轮胎柔性环动力学方程;利用模态展开法对分布载荷轮胎柔性环变形模型降阶求解;搭建了轮胎实验模态装置,辨识分布载荷柔性环轮胎模型的各向刚度和阻尼系数等参数,该模型能表达平面内轮胎滚动变形特征及变化规律,仿真分析了载荷、速度、充气压力及切向力等多工况下的滚动轮胎径向变形和切向变形特征;(2)基于(1)中轮胎柔性环变形模型,建立了轮胎柔性环滚动阻力理论模型。推导了轮胎稳态滚动阻力中的临界阻尼和临界速度的解析表达式,建立了考虑轮胎前后接触角的滚动模型,能够预测轮胎高速行驶下的驻波现象,揭示了轮胎稳态滚动阻力随速度增加发生突变的机理,仿真分析了轮胎柔性环滚动阻力随载荷、速度及充气压力的变化规律,以及滚动轮胎前后接触角变化规律,揭示了阻尼参数对轮胎稳态滚动阻力作用机理;(3)提出了单点激励单点拾振频响函数轮胎滚柔性环模态参数辨识方法。利用轮胎柔性环模态坐标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轮胎单自由度与多自由模态坐标动力学方程,解释系统振动迟滞阻尼产生能量损耗的机理,建立了系统粘性阻尼和结构阻尼的关系;利用半功率带宽法分析轮胎频响函数,基于应变模态法原理提出了轮胎模态损耗因子模型;搭建了基于该方法的轮胎模态测试装置,开展了单PVDF(聚偏氟乙烯)压电薄膜传感器拾振和力锤单点激振的轮胎模态实验方法,利用该方法获快速分析轮胎稳态滚动阻力,实现快速、高效、经济的轮胎滚动阻力评价机制,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4)为获取轮胎滚动过程中的真实变形特征和稳态滚动阻力实验数据以及验证轮胎柔性环滚动阻力模型的准确性,建立了轮胎胎内传感测试系统以及轮胎滚动接触印迹长度与加速度之间的解算方法;实施了搭载胎内传感测试系统的整车多工况道路实验,解决了滚动轮胎径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耦合问题;研究了多工况下轮胎接触印迹内的滚动径向和切向加速度特征,计算了轮胎滚动过程中的径向和切向变形特征以及轮胎滚动过程中能量功率分布特征,并验证了建立的轮胎柔性环变形模型的正确性;研究了轮胎稳态滚动阻力实验方法及特点,开展了转鼓式轮胎滚动阻力实验平台精度分析;研究了涵盖载荷、速度及充气压力等多工况轮胎稳态滚动阻力实验分析及验证了轮胎柔性环稳态滚动阻力模型,并建立了轮胎滚动阻力与充气压力相关经验模型,实验验证了模型;(5)开展了涉及行驶时间、定位角(侧偏角与侧倾角)及磨损等行驶工况的轮胎滚动能耗扩展工况研究;首先分析了胎面橡胶能量损耗特性,通过压缩、碰撞回弹及DMA实验分析橡胶材料的粘弹滞后性能,分析了材料能量损耗性能与轮胎滚动阻力的关系;研究了轮胎滚动阻力随时间工况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轮胎滚动阻力与转动时间有关的经验模型及轮胎温度与测试时间相关经验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模型,具有预测轮胎滚动阻力随其变化的能力;推导了考虑轮胎侧偏角和侧倾角的轮胎滚动阻力模型,并实验验证了模型正确性;研究了磨损工况对轮胎滚动阻力的影响,定量分析了轮胎磨损与滚动阻力系数的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研究退化抛物方程的可控性理论.主要讨论了具对流项的退化抛物方程与具超线性源的退化抛物方程的零可控性.本论文共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研究了具对流项的退化抛物方程的零可控性.其中对流项与方程的退化性无关,且对流项不受扩散项控制.对于零可控性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应的Carleman估计.而我们研究的是在边界发生退化的方程,当对流项也在边界具有一定的退化性时,对流项对Carleman估计不会
海洋生物污损是指海洋中的生物附着在浸入海水的各种表面上,通过聚集生长形成大面积污损生物群落,从而造成水下设施的损害。海洋生物污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比如增加船舶油耗,加速船体腐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制约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如何防止生物污损成为一个全球性课题。随着人们对防污方法的探索研究,模仿生物防污策略的仿生防污技术以其绿色、广谱、长效的特点,逐渐被全世界研究人员所关注。花环肉质软
一直以来,工程车辆在基础建设、工业生产以及矿山开采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在节能降耗的大趋势下,工程车辆作为高能耗、高排放装备,其发展正处于技术升级革新的关键阶段。目前,混合动力技术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案,已在汽车领域实现应用并趋于成熟,而能量管理则是直接决定混合动力系统性能表现的关键技术。因此开展混合动力工程车辆的能量管理方法研究对促进混合动力工程车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综述国
汽车工业历经百年发展逐渐从生产/交通工具向消费品转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汽车行驶过程的运动品质。在纵向运动方面,运动品质通常指汽车的驾驶性,要求汽车速度好控、驾驶感觉符合人的心理期望、不良的运动响应少、驾驶感觉一致性好。良好的驾驶性已成为驱动消费者购买汽车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汽车具有良好的驾驶性,一方面,由于缺乏驾驶性调教的理论依据,汽车厂商广泛通过经验丰富的主观评车师进行大量的实车场地试验标定改善
车辆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环境感知技术是实现车辆智能化的基础和关键,其中道路可行驶区域检测是环境感知研究的重点内容,是决定智能车辆自动化水平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目标识别方面相关研究取得的显著成果直接影响并促进了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技术的发展,但由于网络的性能受其空间和时间复杂度的制约,这种矛盾导致现有的深度网络应用于智能车辆时难以同时满足环境感知
在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技术不断发展,大力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是通往全面普及纯电动汽车的必由之路。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是一种非线性、多变量且时变的复杂系统,由于其特殊的能量分配结构,对发动机、电机等动力源的控制与传统混合动力系统相比更为复杂,能量管理策略作为混合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如何在满足车辆行驶需求和驾驶员动力需求的前提下对各动力源进行优化控制,实
汽车NVH性能是汽车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也是引起车辆各种故障的主要原因。传递路径方法是分析振动噪声问题的很好方法,但是现有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偏重于试验,较少与数值仿真相结合,且试验周期长,更多用于解决汽车NVH特定具体问题,很少用于汽车NVH的优化和正向开发,同时现有TPA大多从整车系统角度分析NVH问题,较少从各子系统(如激励源特性和柔性连接特性等)角度来进行汽车NVH分析与优化,所以提出能基于子
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需要通过视觉获取90~99%的路况信息,清晰的视野是保障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必要条件。降雨工况下,雨水积聚在侧窗和外视镜表面形成水膜、溪流或者水滴,折射和阻挡光线,使驾驶员视野模糊,增加交通隐患。因此,准确预测汽车在风雨环境中行驶时的侧窗水相分布,对水污染程度进行合理的评价;分析不同行驶环境下的变化规律,并开展优化设计以提高视野的清晰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汽车空气动力学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出行需求的迅速增长,持续上升的汽车数量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能耗攀升、交通事故频发。如何防止交通拥堵、降低耗能、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是人们日臻重视的重要课题。汽车作为主要交通运载工具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以改善当下交通系统严重的能源耗费、拥堵和安全等问题,因此在技术层面对车辆的生态性进行改进与完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不断推动汽车安全、节能、高效的智能生态
汽车高速行驶时,风噪是影响舒适性的重要指标,而风噪仿真优化是车型开发前期的必要手段。由于风噪声传播过程复杂,以往基于车窗压力脉动仿真进行了大量的汽车风噪优化工作,而侧窗压力脉动中占主要能量贡献的水动压车窗透过效率远低于声压,导致车窗平均压力脉动难以反映车内乘员人耳风噪感受的正确变化趋势;且由于人耳构造和心理声学的影响,单纯以总声压级为指标不能反映乘员人耳的真实感受,难以应用于风噪优化。因此,本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