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社会制度变革,“三级训练”为基础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由于培养出的运动员文化水平低,出现后备人才大量减少、退役安置困难两大问题,直接影响了这一体系的正常运转。为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1987年高校开始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其初衷是摸索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新模式,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此,原国家体委和教委制定了专门的配套政策,落实这一战略构想。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分析研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历程、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表明:1、高校办队根据政策变化分为尝试摸索,重点扶持、全面发展三个阶段。政策调整趋势越来越倾向于专业运动员,训练、竞赛纳入学分管理体系。20年高校办队取得一定成效,教练员、运动员水平有所提高;训练、竞赛、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体系化;然而场地设施、经费等没有明显改善。2、高校办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产生的问题更多。教育部门急功近利、体育部门拾遗补缺,高校并没有培养出能承担“奥运争光”的竞技人才;制度设计偏重于畅通专业运动员进入高校渠道、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促进高校积极性等;忽略学训结合规律,学校化竞赛体系、选拔输送机制和保障体制的制度设计。3、路径依赖理论表明: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影响甚至决定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高水平运动队在原有路径影响下,发展成为专业运动员退出机制的重要部分。是按照现有方式继续发展,改变最初改革设计;还是跳出原有路径限制,回归最初改革目标,是其今后发展不同的路径选择。4、改变初衷,遵从现实,成为运动员退出机制的重要部分。高校办队的制度设计应服务于“三级训练”人才培养体系的正常运转。制订以“扩大数量,提高运动成绩要求”为宗旨的招生体系;设计包括高校自己及与体育系统衔接的竞赛体系;建立降低学习起点,减少专业学习,延长学习年限等方式为主体的教育体系,从政策、制度层面切实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5、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高校办队应回归初衷,改变现状,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结合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办队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理念;建立独立、强大、完备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符合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特点,包括激励机制、招生、训练、竞赛、教育和监督管理等在内,详细、量化、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