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u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民生,服务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主流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媒体不但为受众提供信息服务,而且对于传播国家意志、反映社会意愿,建构两者的和谐关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立足于服务受众生活层面的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更是关注受众生活状态,满足受众生活需求,引导受众生活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本着“以服务受众为本”的节目宗旨,具有贴近受众的独特优势,节目内容满足不同社会层次受众的生活需求,与受众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随着生活服务节目的不断发展,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各类生活服务节目竞相出现,有些省级电视台还正式开播了生活频道,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呈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其日益繁荣的同时,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也出现了同质化、过度追求娱乐化,甚至部分节目庸俗化的问题。由于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内容贴近大众的现实生活,有很强的信息性和指导性,人们很大程度上信赖于这些生活服务节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所表达的消费观念及生活理念,特别是为人们提供心理服务的生活服务节目,更是担负着解决受众心理问题,指导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责任。因此,研究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提高此类节目的文化品味,对于充分发挥其服务人们社会生活,指导人们精神生活、引导人们社会经济行为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运用电视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的理论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合实际的节目案例,梳理了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并分析了其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分析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并提出发展建议,是本文的落脚点和创新点。本文共分为四部分。一、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概述。提出当前社会时期下,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新概念,并介绍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兴起、发展直至繁荣的全过程,举例说明在各个时期比较突出的生活服务类节目。二、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现状。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特点:服务性与实用性,平民化的节目视角与地域性差异的节目内容。对生活服务节目内容同质化、过度追求娱乐化,部分节目庸俗化等问题的分析,成为后文研究生活服务类节目文化内涵的直接原因。三、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研究。这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从形态特征、核心内容、时代属性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是以服务受众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道德规范和民族文化的人文内涵,根本属性是电视大众文化,并被打上具有中国特色媒体消费文化的时代烙印。四、提高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文化品味的策略。要提高此类节目的文化品味,基础是加强节目从业人员的文化品格素养,主要手段是挖掘地方生活服务节目的地域特色,趋势是发展专业化、类型化的生活服务频道。
其他文献
生态城市作为一种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解决现有城市问题的可行方案,还提供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可行途径,因而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正在掀起一
轰燃是受限空间火势失控的标志之一,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和巨额财产损失。轰燃的发生受房间尺寸、开口大小、火源面积、燃料载荷密度等因素影响,通过启动灭火设施,以减小火
我国企业集团要提高综合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母子公司管理控制问题。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基础上,分析了国外相关理论,指出其可借鉴之处。鉴于我国国情,结合国内相
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灾害往往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因此,加强抗震分析与设计对保护国家基本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根据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依赖于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但是只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不断而维持的经济增长的持久性在各国经济发展现实反应下遭到理论界
《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我国缓和劳资矛盾,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意义。作为一部调整利益关系的法律,必将对既得利益者构成一定的挑战。本文即是以“《
阅读是国内外学者一直以来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术史上的几大主要阅读模式和理论,比如自下而上理论,自上而下理论,图示理论,交互式理论,对阅读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
近年来,中韩两国的经济交流日益加深,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韩国则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中韩FTA的建立对发展中韩友好关系,推动中韩经济合作以及推动
近十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增长很快,其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重。而无铅汽油的广泛使用,使得汽车排放物中芳香烃类物质的数量有所增加,芳香
鸦片战争以来直至民初,列强不断将各种不平等条约强加于中国,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沦落。尤其是民四(1915)年间所订立的一系列中日条约,可以说是中国外交处于谷底的一个显著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