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社会”范畴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这一概念是马克思文本中重复出现次数较多的一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涉及个人、历史、国家、社会形态等多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任何理论都不是从“无”中凭空创造出来的,其理论的产生都有深刻的思想渊源,“社会”范畴也不例外。追本溯源,马克思“社会”范畴起源于西方的社会与国家理论,起初,哲学家们将社会与国家同一而论,直接将社会等同于政治共同体,近代以来随着各种政治理论的不断发展,社会与国家这两个概念逐渐分离开来,黑格尔更是直接提出了“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理论。马克思分析当时的政治状况时,率先批判了黑格尔的这种理论,从生产关系方面解读市民社会,确定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逻辑。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也给了马克思重大启示,马克思自己也承认,社会就是建立在人的差别基础之上的联系,但与费尔巴哈的类不同的是,马克思的社会是基于现实的个人,联系的方式是现实的实践活动。马克思“社会”范畴的内容博大精深,对这一范畴的理解,既要把握其内涵,了解其本质,也要区分与其相似的相关概念,更要理清这一范畴的发展脉络。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论述“社会"范畴的内涵。一方面,从“社会”范畴的产生、表现形式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存在论分析。马克思认为社会虽然作为一个与“个人”直接对立的概念而存在,但其实质仍是一个普遍的人类概念,是个人的特殊利益与人类的共同利益相互作用的产物。他对于社会关系式的表现形式的论述,直接体现了其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这种关系不是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关系,而是建立在现实生产关系之上的“关系”。由于“社会”概念本身的使用趋于泛化,因此对于“社会”范畴的把握还需要建立在与国家、历史等概念的区分上,特别是与国家概念的区分,因为“社会”这一范畴的形成就是建立在二者的差别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马克思的“社会”概念本身就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范畴,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三重关系的统一,不仅涉及社会的发展,还涉及社会形态的演进,这就要求我们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范畴。综上所述,马克思的“社会”范畴在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关系式哲学思维方式、“改变世界”的哲学任务以及“以人为本”的立论都为我们从事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其他文献
洪堡特是十九世纪德国学术界一颗巨星,他博学勤思,兴趣广泛。在语言学、哲学、人类学、美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都有研究,其主要成就在语言学方面。   本文主要论述洪堡特
当代美国语言哲学中盛行的自然主义观点中存在着两种方法论,一种是以奎因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一种是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唯理主义。两者的交点是语言观的争论。本文以奎因自然化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百废待举中,世界人口增加,同时也加速了农、工业的发展,而遗留下空气、水、土壤等的污染,在短短十几年间就使世人感到环境问题严重,因此此环境危机引发了环境
理解是一个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它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问题比我们想的多得多。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它是处在核心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交往的趋势日渐加强,科技促进了新的交往形式的产生,交往中无不渗透着科技因素,这其中也必然涉及到科技伦理的问题。   本文通过文本解读,从交往伦理理
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一系列新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已越
为了掌握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就要掌握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这是因为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内容里,人本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