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鼻阻塞是鼻科学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对其阻塞程度的判断多以患者的主观感觉为主。前期的研究证明,某些客观鼻测量方法可以对其进行初步判断;在这些客观鼻测量法中,以鼻阻力测压、鼻声反射测量较为成熟。但是,这些客观鼻测量结果之间是否有相关性,它们与患者或检查者的主观评价之间是否有相关性,目前仍无一致意见。既然这些客观鼻测量主要测定的是鼻腔前端0cm~5cm范围,它们能否对鼻腔前端结构异常进行定性与定位,迄今仍不清楚。鼻阻塞的原因复杂(主要有结构异常、炎症和占位),诊断与治疗方法多样,在其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疾病,研究其优化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将会为进一步探明鼻阻塞相关疾病的病因学、诊断学与治疗学打下基础。
鉴此,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鼻阻塞患者鼻气流阻力与鼻道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相关性研究,鼻阻塞的主观评价与客观鼻测量相关性研究,客观鼻测量在判断鼻腔前端结构异常中的应用,真菌性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内翻性乳头状瘤扩大性鼻内镜手术疗效的研究。
方法:
1主动后鼻测压与鼻声反射测量相关性的研究对316例有鼻阻塞的患者用主动后鼻测压仪和鼻声反射测量仪进行客观测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两种客观鼻测量参数(鼻气流阻力、鼻道容积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1在全体研究对象及各组中的相关性。
2.主观评价与客观鼻测量相关性的研究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量化检查者对患者鼻阻塞的临床评价、患者对鼻阻塞程度的主观感觉,采用配对f检验分析检查者的临床评价与患者主观感觉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对减充血前、后检查者和患者对鼻阻塞程度的主观评价与客观鼻测量结果(鼻气流阻力、鼻道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进行相关性研究。
3.鼻阻塞患者鼻腔前端结构异常的定位分析以减充血后BNR 0.15 Pa/cm<3>·sec为分组标准,将所有316例有鼻阻塞主诉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结构无异常组和结构异常组。对于结构异常组资料,以减充血后单侧鼻阻力(UNR)0.35 Pa/cm<3>.sec为标准剔除单侧鼻阻力正常(UNR<,减充血后>≤0.35 Pa/cm<3>·sec)者。对于UNR增加(UNR<,减充血后>>0.35 Pa/cm<3>.sec)者,首先以减充血后、主动后鼻测压中扩张鼻翼后测得的UNR值(0.1 Pa/cm<3>·sec)为标准来定位鼻气流阻力的增加是否来自于鼻翼的异常。对于无鼻翼异常者,再以鼻声反射测量的参数L-MCSA进行定位分析。
4.真菌性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分别对以鼻阻塞为主诉之一,临床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和慢性鼻-鼻窦炎的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对鼻阻塞、流涕、头痛、鼻塞、嗅觉下降等术前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x<2.检验,以分析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
5.内翻性乳头状瘤扩大性鼻内镜手术疗效的研究对22例以鼻阻塞为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鼻腔、鼻窦占位性病变,活组织检查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扩大性鼻内镜手术的技巧、手术疗效及愈合进行了总结。
结论:
1.在鼻阻塞的患者中,以主动后鼻测压法(多伦多系统)测得的鼻气流阻力与鼻道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鼻声反射测量法测得)存在负相关。
2.在鼻阻塞的患者,检查者的临床评价与患者的VAS呈正相关。两者均与客观鼻测量——主动后鼻测压、鼻声反射测量结果有相关性。检查者的临床评价较患者的VAS更为客观,与客观鼻测量的结果更为接近。
3.以主动后鼻测压法和鼻声反射测量可对鼻阻塞患者的鼻腔前端结构异常进行初步定性与定位。
4.鼻阻塞是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症状之一,但非特异性症状。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特征明显,其发病可通过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进行预测。
5.对于内翻性乳头状瘤,采用扩大性鼻内镜手术是改善鼻阻塞症状,安全、美容,能彻底清除病变、并减少复发的优选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