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涉及气相、凝聚相、等离子体相的复杂火焰场广泛存在于实际工业燃烧及其调控过程中,如火焰合成纳米颗粒、煤燃烧污染物生成、燃烧与壁面相互作用、等离子体及电场助燃等。在这些复杂火焰过程中,不同物质相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转换普遍存在,有很多亟待揭示的基础科学问题。本论文结合气相合成这一实际应用所涉及的复杂火焰场,发展了针对性的在线光学诊断方法,探讨了火焰合成中多相态的转化和相互作用,并揭示了固体壁面和火焰等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涉及气相、凝聚相、等离子体相的复杂火焰场广泛存在于实际工业燃烧及其调控过程中,如火焰合成纳米颗粒、煤燃烧污染物生成、燃烧与壁面相互作用、等离子体及电场助燃等。在这些复杂火焰过程中,不同物质相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转换普遍存在,有很多亟待揭示的基础科学问题。本论文结合气相合成这一实际应用所涉及的复杂火焰场,发展了针对性的在线光学诊断方法,探讨了火焰合成中多相态的转化和相互作用,并揭示了固体壁面和火焰等离子体参与的主动调控机理。论文首先发展了针对复杂火焰场的在线光学诊断方法。针对气相-颗粒相环节,研究揭示了相选择性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激发-烧融-击穿物理机制,并将其发展为一种可以测量气相向颗粒相转化并定量诊断颗粒体积分数的多维在线光学诊断方法。针对气相-壁面环节,实现了与绝对光强无关的波长调制吸收光谱测量,并将其用于激光束遮挡的近壁面测量。针对气相-等离子体环节,将火焰化学荧光辐射光谱与化学电离过程相关联,在轴对称和非轴对称下发展了火焰多维重构技术。在气相-颗粒环节,研究了对实际工业意义重大的湍流火焰合成和掺杂合成系统。首次测量了湍流火焰合成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瞬态分布。其本征正交分解表明,湍流火焰通过脉动火焰面影响初始颗粒形成,下游大尺度的湍流涡结构决定了颗粒的稀释与混合。对于掺杂合成系统,V、Ti各自的相选择性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表明它们在成核后开始掺杂及发生能带变化,并且不同元素的信号强度比值可以直接反映金属元素在凝聚相中的比例。在气相-壁面环节,研究了壁面调控下的滞止火焰合成系统,探讨了壁面对火焰结构与稳定性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滞止壁面对颗粒生成及沉积的调控机制。局部无量纲Karlovitz数小于1可以作为滞止火焰的稳定性判据。首次实现了对滞止火焰场内颗粒沉积过程的二维测量,发现低温壁面有抑制颗粒烧结、促进边界层聚集和沉积的作用。在气相-等离子体环节,重点探讨了火焰等离子体在电场下对燃烧稳定性的调控机制。研究探讨了外加交流电场对火焰造成的主动脉动,发现独特的电致火焰热声振荡现象,这为燃烧主动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火焰在电场下的复杂脉动行为源自于等离子体与气体在电场下发生的双向耦合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该作用可以直接表现为一种全新的电动流体力火焰不稳定性。
其他文献
核糖体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细胞中的核酸蛋白复合物,负责蛋白质的翻译。真核核糖体的成熟是一个极为复杂并且高度动态的过程,包括rRNAs的转录、修饰、折叠与加工以及核糖体蛋白的合成与组装。同时存在76种不同的snoRNAs与超过200种组装因子参与核糖体组装全过程的调控。这些组装因子包括作为支架或分子伴侣的结构蛋白以及含有广泛生化活性的蛋白例如GTP酶、AAA-ATP酶、ATP依赖的RNA解旋酶与激酶。此
钨(W)是未来核聚变堆托卡马克(Tokamak)装置中面对等离子体材料(PFMs)的主要候选。其服役环境苛刻,会受到高热流及高束流等离子体的辐照。氦(He)是氘(D)氚(T)核聚变反应的产物,广泛地存在于装置腔室中的等离子体之内。聚变堆偏滤器部分存在严重的He等离子与W的表面相互作用。本文利用He离子、He等离子体对W材料进行辐照,并通过自行搭建的微纳尺度热测试平台分析了He辐照条件下W材料的损伤
发展效果好且省时的初始化方法是年代际预测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大部分方法产生的初值与模式协调性差或者所采用的方法计算量很大。本文采用一种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四维集合变分混合同化方法(4DEnVar)——降维投影四维变分(DRP-4DVar)和我国自主发展的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2(Flexible Global Ocean-Atmosphere-Land System model,Grid-po
定向细胞迁移广泛地参与多细胞生物的个体发育、免疫监控以及肿瘤转移等生命过程。脊椎动物单次跨膜蛋白Lrp12/Mig13a被多次报道通过调控神经元的定向迁移参与大脑皮层的发育,其功能的缺失或损伤将导致大脑皮层发育紊乱、癫痫以及神经胶质细胞瘤等人类疾病。由于脊椎动物组织结构的复杂性,Lrp12/Mig13a发挥功能的分子细胞学机制一直未获得阐述。我们采用秀丽隐杆线虫Q神经前体细胞的发育模式为研究系统,
以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所应用的再生冷却技术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等方法,开展了超临界压力流体特别是超临界压力碳氢燃料的对流换热及热裂解研究,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系统设计及再生冷却技术的实现提供基础理论支持。利用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了超临界压力CO2在竖直圆管内的湍流对流换热机理。向上流动时,壁面附近强浮升力使得轴向速度的径向梯度在主流区变小,速度的径向分布变平坦进而变为M型。雷诺切应力由正
热电材料在固态制冷和废热回收领域具有重大潜力,其转化效率依赖高的材料热电优值ZT。Bi2Te3基热电材料具有长久的研究历史,在320 K左右展现出1的ZT值,主要用于制冷与控温技术。工业中约三分之二的能量以废热形式损失,而低于573 K的热量占到近一半。因此,如何提升Bi2Te3基材料的热电性能并将其推向低中温热电发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传统的区熔制备方法,球磨/机械合金化(BM/MA)结合放
目前对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研究主要针对单桩和桩数很少的群桩,这和大场地、多桩数的工程实际相差较大。本文围绕碎石桩复合地基力学特性及其多尺度分析方法开展深入研究。进行了离心模型试验,从复合地基宏观响应、局部化特征和桩土相互作用等尺度上分析了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特性。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和实用参数等效方法并验证了有效性,为解决碎石桩复合地基工程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研究的主要
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可有效提高中低品位能源的利用效率,有机工质在超临界压力下的换热特性是影响超临界ORC系统性能、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ORC工质超临界压力水平流动换热特性展开研究,为换热器设计和系统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首先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超临界换热过程对系统性能优化、换热器面积及工质选择的影响,明确了超临界换热研究的必要性
在汤姆逊散射X光源、超快电子衍射(UED)、短波长自由电子激光(FEL)、等离子尾波场加速、高功率太赫兹(THz)辐射源等加速器前沿研究中,电子束团纵向分布尤其是超短束团长度的测量对装置的成功运行起重要作用。现阶段超短束团长度通常在亚ps到fs量级,基于不同的测量原理,已经发展了多种束团纵向分布诊断方法,但测量fs量级束团长度的方法仍需要进一步发展。论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和实验上,较为系统
高温气冷堆堆芯是一个由大量燃料球随机密集堆积而成的球床。球床运行在高温条件下并由高压氦气流通过对流换热带走堆芯热量。本文在颗粒尺度下给出了高温球床导热、颗粒辐射以及对流换热传热过程的数值模型。对于球床中的颗粒运动,论文中采用离散单元法(DEM)计算不同球径比和区域宽度比下的双区球床混合过程。而颗粒尺度混合指数和混合熵用于定量描述混合强度。计算结果表明双区球床的球径比对混合过程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