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构建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_go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呼声日涨的时代境遇下,针对如何进一步破解中学德育课程虚化问题的研究逐渐从内隐走向外显。既往研究主题多侧重理论建构和理性思辨,对于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成效、困境等方面缺乏个案研究,也很少有研究从历史源头梳理德育课程研究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导致研究缺乏深度,也很难落地,研究理论无法转化为德育课程实施实践,且可以借鉴的成功德育课程经验较少。本研究选取理由整体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作为构建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构建的理论基础,并以重庆某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为典型个案,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构建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为中学德育课程提供发展方向。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强调德育课程在生态德育系统中呈现出“活”的德育课程生态现象。其中的德育课程实施主体和德育课程形态均存在于网络相关联系的生态德育环境中,在道德情境脉络的作用下发挥其育人功能。作为上接小学下接大学的中学,充分培养学生“行”的智慧和“知”的智慧,实现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实践智慧的真正形成,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立场,如何建构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成为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聚焦于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中学德育课程的历时演变,从共时态视角着眼于当下我国中学德育课程存在的现时挑战,以作为探寻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构建的逻辑起点,并以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为核心概念,以理由整体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为理论视角,以文献研究、田野考察、个案研究为主要方法,依从整体构建到具体展开的研究路线,着力展开构建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研究。第一,论证了整合式生态德育构建的价值逻辑。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法,从中学德育课程的定位、目标、结构、实施、评价等方面分析中学德育课程的历时演变,再从新技术对中学德育课程的挑战、中学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锋和中学重视对德育课程形式的满足等方面,探讨中学德育课程共时冲突的求解,最后基于中学德育课程的本体,探讨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强调人的发展、注重本体价值、关注道德实践。第二,提出了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理论基础。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基于当前中学德育课程的“反生态”特征,从理由整体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等理论视角探讨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由此提出构建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三重愿景,即反对实利主义,转向中学德育课程对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个体和合格的社会人的意义寻求;反对外显课程与潜在课程、智育课程与德育课程、道德知识和德行修养的分离,坚持德育课程具有泛在化特征;反对唯理性,恢复中学德育课程的实践品质:考量“人”的要素,涉及学生、教师和家长主体;考量“物”的要素,包含广义上和狭义上的德育课程资源;考量“时”的要素,德育课程的实施包括课上和课下;考量“地”的要素,德育课程实施的地点体现在“处处”;考量“事”的要素,强调德育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第三,建构了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结构框架。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个案研究法,从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实施、评价等维度系统构建了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其一,坚持学生为本,遵从外显德育课程目标的知识性和潜在德育课程目标的实践性,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维度,整合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整体构建中学德育课程目标;其二,从课程结构设计的着力点、内在逻辑、功能彰显出发,设计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结构。其三,从主体整合、时空整合、策略整合和实施管理四个部分实施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尤其从增强生态德育理念、营造生态德育文化、丰富生态德育体验、实施生态德育评价等方面提出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实施策略,从加强德育课程实施领导、优化德育课程实施管理途径、探索配套的督导与评价方式等方面促进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实施管理。其四,基于中学整合式德育课程评价的一般特征和校本特征,厘清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评价的结构和要素,进而构建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评价体系。第四,基于个案学校的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实施成效和实践反思,提出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构建的优化策略。首先,总结个案学校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实施成效凸显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名片。其次,个案学校的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存在文化孕育不够、制度设计不足、资源保障不力等问题。最后,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的构建的策略应从以下三方面优化:其一,从提升德育文化意识、传承创新学校德育和有效整合各类德育等维度加强德育课程文化孕育,由此建立全科、全师、全方位育人机制;其二,从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注重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的审视和批判能力、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等维度完善德育课程整合机制,促进德育主体走向理性;其三,从达成对“课程德育”科学内涵的共识、理清“课程德育”内在机理、构建“课程德育”目标序列、创新“课程德育”实施方式等维度深化德育课程改革,促进“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迈进。本研究主要有两个创新,一是在理论层面上建构出了中学整合式生态德育的课程体系;二是在实践层面上设计并探索性实验了整合式生态德育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他文献
近年来,热水沉积作用受到地球科学领域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热水沉积作用与优质烃源岩发育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但其机理的研究仍比较少。本文以贵州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热水沉积区优质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无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热水沉积与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为主线,应用元素分析、显微组分鉴定、矿物组成和有机质丰度、成熟度、饱和烃分析等技术,对研究区不同剖面烃源岩进行对比分
随着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总产量和质量的比重不断增大,钢结构产业迅猛发展,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建筑和桥梁用结构钢均属铁磁材料,其种类不同,既有磁性也不相同。本文利用建筑和桥梁结构钢存在不同既有磁性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磁性试验、磁力效应试验、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系统研究了结构钢基于既有磁性的磁力效应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铁磁材料磁畴结构产生的微观机理、磁畴结构运动变化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包括单纯脂肪变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因此深入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非常重要。已知巨噬细胞在许多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A1类清道夫受体(SR-A1,一种主要表达在巨噬细胞表面的模式识别受体)介导了巨噬细胞多种生物学功能,比如脂质积聚和细胞
拓扑绝缘体是一类新型的量子物质形态,与传统的金属和绝缘体不同,它的内部是绝缘态,而表面或边界具有受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的金属态,所以它的动量和自旋是锁定的,并且不容易被缺陷、无序或非磁杂质所破坏,从而表现出无耗散的电输运等特征,使得拓扑绝缘体在新型电子器件中具有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尽管如此,具有特定性能且稳定存在的拓扑绝缘体材料还相对较少。本文以辉碲铋矿族化合物为例,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它们的电子结
第一部分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诱导免疫抑制与肺部感染易感的相关性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诱导的免疫抑制与肺部感染易感的相关性。方法:取体重20-25 g的C57/BL6雄性小鼠(购自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MCAO),通过向气管内定量注入致病菌模拟肺部感染的发生。将小鼠分为对照组、肺部感染模拟组(SP组)、MCAO组、脑缺血再灌注后肺部感染模拟组(SAP组)。
干旱是最常见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了解植物的干旱耐受性机制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植物已经进化出一系列应对干旱的方法,主要包括御旱、耐旱和避旱。御旱是植物体通过减少水分丧失,保存水分来主动避旱的方式;耐旱是植物体通过自身的防御减少细胞水分的丧失,来降低对细胞伤害的方式;避旱是指植物体通过调节生长周期,例如提前开花等方式来调控干旱。植物的抗旱机制是一个
学位
颗粒分选普遍存在于由不同粒径组成的泥石流中,其中粗大颗粒更多地聚集在自由表面,而相对细小的颗粒则集中在底部,这种现象被称为泥石流的逆分选,它是泥石流运动-堆积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并对整个流动的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影响。颗粒分选已在干颗粒流(碎屑流)中得到了广泛地研究,其中忽略了颗粒间隙的流体对颗粒分选的过程产生的影响。而在泥石流中,颗粒间隙中充满了流体(泥浆体),固相和液相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强烈,
教学目标:1.正确跟读课文,读好词句间的停顿,结课能背诵课文。2.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3.借助图画,结合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司马光的美好品质。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人,看课题,他就是——司马光。师出示司马光简介。(请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期刊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有机质富集程度高,生物标志物保存完整,沉积期气候环境变化明显,古湖面波动大,发生古地质事件可能性高,是富有机质泥页岩成因研究的最佳场所。本博士论文以始新统沙河街组第三第四段湖相优质烃源岩为载体,以有机与无机地球化学手段为主,研究了沙河街组沉积中海侵事件、缺氧沉积、微生物作用及硫元素循环,并借助微尺度实验方法,剖析了烃源岩的微观非均质性及内在复杂的规律性,探讨了该层段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