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纳米材料与肺泡界面交互作用的分子重构行为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a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释放到环境中的纳米材料威胁人类健康,但其毒性机理却不清楚。吸入性纳米材料沉积于肺泡,并首先与肺表面活性剂(Pulmonary surfactant,PS)发生交互作用,干扰肺泡的生物功能,通过形成冠状物(corona)结构改变纳米材料原有的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其生物学行为。本课题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吸入性纳米材料与肺泡之间交互作用的分子重构行为。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悬浮状石墨烯纳米片抽离肺表面活性剂石墨烯处于悬浮和缓慢穿膜的状态下,肺表面活性剂分子可以自发地从磷脂层中被抽离并通过在石墨烯表面上的协同移动和再分布形成反胶束结构。我们证明肺表面活性剂单层膜的表面张力、石墨烯尺寸、石墨烯的氧化程度以及石墨烯曲率可以显著影响抽离过程。抽离出的肺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纳米片表面,改变了石墨烯表面原有的理化性质,所吸附的分子结构可以被认为是影响石墨烯生物学特性的磷脂冠状物。(2)不同形状纳米颗粒与肺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环境中存在大量尺寸不一、形状各异、性质多样的纳米颗粒,其吸入肺泡后与肺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相互作用性质也会有所不同,进而导致吸入毒性在一定程度也会有所差异。我们设计出多种尺寸和形貌的亲、疏水性纳米颗粒与肺表面活性剂进行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尺寸小于5 nm的亲疏纳米颗粒可以快速穿过肺表面单层膜,几乎不受其形状的影响,而对于尺寸较大的亲水纳米颗粒,其形状不同对穿膜和肺表面活性剂扰动影响较大;对于尺寸较大的疏水纳米颗粒,能够吸附肺表面活性剂形成冠状物结构。具有尖锐形状的疏水纳米颗粒边缘引起周围肺表面活性剂的扰动,导致磷脂层的破裂。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评估纳米颗粒的吸入毒性,首先应考虑纳米颗粒形状的显著影响。(3)碳纳米管与多环芳烃的大气复合以及复合物与肺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多环芳烃是有机挥发物的典型成分,且以被证明吸入后可以引发高毒性。然而,在复杂大气环境中,纳米材料(尤其以碳纳米材料为主)会吸附一定量的多环芳烃,以纳米复合物的形式吸入肺部,引发多重复合毒性。在此背景下,我们设计了多环芳烃与碳纳米管的复合体系,研究复合物与肺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碳纳米管能够吸附多环芳烃形成单层或多层结构,碳纳米管能够稳定多环芳烃在其表面的吸附不易被肺表面活性剂溶解,其吸附强弱受多环芳烃吸附位置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人工合成纳米颗粒的吸入毒性研究,应考虑纳米材料与多环芳烃大气复合及复合物与肺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本论文系统研究了不同尺寸、形状、亲疏水性、悬浮状及吸附多环芳烃大气复合物的纳米材料与肺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机制,在解释纳米材料吸入性毒性机理方面提供了新的认识。
其他文献
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是一类人工核酸,其以中性的肽骨架代替了天然DNA中脱氧戊糖磷酸结构。得益于不带电荷的肽骨架,肽核酸可高效识别DNA和RNA,为基因治疗和生物检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现有的肽核酸结构中不含有手性,导致其与DNA结合时缺乏指向性,无法与DNA形成专一的反平行结构,限制了其在临床和检测中的进一步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多个课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2018年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各项工作正逐步进行中。石油炼制作为石化行业重要的一部分,其污染源的监管仍是我国环境管理的重要核心。对石油炼制行业进行污染源普查,有利于摸清其各类污染源数量、产排污特点、地区分布情况等,也是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企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的基础;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高环境监督执法的针对性和有
近年来,全世界死于恶性癌症的患者逐渐增多,而肿瘤致死的原因大多是由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造成的,由此,对细胞迁移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通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苯乙烯)(p NIPAAm St)温敏性微凝胶颗粒的排列密度对细胞黏附、形貌、活跃性和增殖行为进行调控,进而利用微接触印刷的方式制备图案化的微凝胶表面用于对细胞迁移的行为进行探究。细胞的黏附和形貌与材料表面的性质紧密相关,温敏性微
厌氧氨氧化工艺以其经济高效等各方面优势成为当下最热门的废水脱氮技术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该工艺需要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同时脱氮过程还会产生硝酸盐的二次污染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工艺的规模化应用。而硫自养反硝化能够以还原性含硫化合物(S~0、S2-、S2O32-)为底物,反硝化NO3-或NO2-为N2,近年来也成为脱氮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依据厌氧氨氧化与硫自养反硝化代谢含氮底物的形式(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理学特征之一为淀粉样斑块(老年斑),而淀粉样斑块的主要成分为β淀粉样纤维。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认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是导致AD的主要诱因。淀粉样斑块内及周围富集着大量的Cu2+,研究发现Cu2+可以诱导Aβ形成神经毒性较强的寡聚物。因此探究Aβ的聚集行为及Cu2+对Aβ聚集行为的影响对AD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论文从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五株细菌,经过16S r DNA序列分析发现,五株菌之间的相似度在98.73-99.93%之间,并与红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辛芳芳(Xinfangfangia)属的相似度最高。随后,本论文通过形态学与生理生化特征、化学指标、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学特征五个方面对五株细菌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五株细菌符合红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macularis(S.humuli))是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草莓白粉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严重,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一般减产20-30%,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目前对于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药剂防治,但基本上70%以上的化学药剂在施用后都会在草莓上有残留,会对
喇嘛甸油田南中西二区萨Ⅲ油层组不同期次、不同规模的砂体相互交错、叠置,砂体展布以及砂体间的连通关系复杂。该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由于对砂体连通性认识不清,开采难度日渐加大。探讨砂体连通性已成为挖潜剩余油、提升开发效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SⅢ4-7砂层组三角洲前缘砂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砂体连通性研究。首先,利用岩心及测井资料,对目的层段开展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在此基础上,根据砂体垂向
目前为止,铂纳米材料依然是燃料电池中最有效的阴极电催化剂。高活性铂纳米催化剂的合成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解决贵金属成本高、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可以将纳米结构负载在比表面积较高的辅助材料上,如炭黑、石墨纳米纤维和碳纳米管等。其中石墨烯具有良好导电性,高表面积以及高机械强度等优势,可作为二维纳米负载材料。本文采用短肽为模板合成了一维铂纳米材料,考察了石墨烯种类、铂纳米粒子与石墨烯的结合方式以及多肽种
研究区A油田位于Oriente盆地T区块的西北部,主要为低幅构造控制下的岩性圈闭,主力产油层为M1层段。现阶段,A油田M1层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的阶段,急需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方便二次开发的进行。故本文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微相,储层描述三个方面对A油田M1层段进行深入研究。(1)本次研究的地层为白垩系Napo组的M1砂岩,本次研究以高分辨层序地层学为指导思想,根据岩性变化面和测井曲线幅值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