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短肽组装体-铂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制备与电催化性能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4502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为止,铂纳米材料依然是燃料电池中最有效的阴极电催化剂。高活性铂纳米催化剂的合成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解决贵金属成本高、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可以将纳米结构负载在比表面积较高的辅助材料上,如炭黑、石墨纳米纤维和碳纳米管等。其中石墨烯具有良好导电性,高表面积以及高机械强度等优势,可作为二维纳米负载材料。本文采用短肽为模板合成了一维铂纳米材料,考察了石墨烯种类、铂纳米粒子与石墨烯的结合方式以及多肽种类对铂纳米组装体形貌的影响,并探讨了多肽与铂前驱体的浓度、温度对铂纳米材料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我们考察了在水相中,不同的还原方式(使用氧化石墨烯不还原、分步还原法、一步还原法)对石墨烯/肽/铂组装体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TEM结果显示,一步还原法(铂前驱体和氧化石墨烯同时被L-抗坏血酸还原的方法)中铂纳米纤维并排吸附在石墨烯表面,铂纳米纤维直径更小,且排列紧密。电催化实验表明,三种引入石墨烯合成的石墨烯/肽/铂复合结构催化活性较不引入石墨烯的肽/铂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均有所降低。但在加速老化实验中,经250次循环后采用一步还原法合成的石墨烯/肽/铂组装体活性可保留70.8%,1000次循环后仍可保留45.6%,而不引入石墨烯的肽/铂纳米材料中仅剩32.2%。石墨烯虽然会使催化活性降低,但能起到稳定铂纳米结构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还原的氧化石墨烯(RGO)的含氧集团经还原后变成羟基,可与铂前驱体结合。另外一方面是铂前驱体与多肽结合电势电位为正,可与带负电的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发生静电相互作用。我们考察了温度、组分浓度以及多肽与铂前驱体的比例对短肽/铂组装体的影响。70℃水浴后的对短肽/铂组装体的纤维中铂颗粒的融合性更高,排列更紧密。在电化学实验中显示其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都有明显提高。而提高多肽和铂前驱体浓度有利于铂组装体催化活性的提高,但对于稳定性改善效果不大。在提高温度和浓度双重作用下,I3KY/Pt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极高的稳定性,其稳定性能在1000次循环中几乎保持不变。分析原因可能是提高温度促进了铂前驱体在多肽表面吸附,并且提高浓度有利于较细的纤维互相缠绕成纤维簇,能确保其在电化学过程中的稳定性。采用一步还原法利用四种短肽(I3K、I3KY、I3YK、I3KDopa)合成了RGO/短肽/Pt纳米组装体。TEM结果发现,RGO/短肽/Pt材料中铂纳米颗粒都可以稳定吸附在还原的氧化石墨烯表面,RGO/I3K/Pt材料中铂纳米排列紧密,具有较高的纵横比。RGO/I3KY/Pt的铂纳米颗粒呈放射状排列,且分布较为均匀。RGO/I3YK/Pt的铂纳米颗粒与GO/I3KY/Pt复合材料类似,也呈放射状的铂纳米颗粒,但颗粒较RGO/I3KY/Pt稍大。RGO/I3KD/Pt材料中铂纳米颗粒也能吸附在石墨烯表面,但颗粒明显较小,仅有5 nm左右。电催化实验表明RGO/I3KY/铂组装体250次循环后维持在原来的95.0%,在经过1000次循环后仍能维持在68.0%,因此RGO/I3KY/Pt比RGO/I3K/Pt有更高的循环耐久稳定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酪氨酸上的苯环与RGO具有π-π堆积作用,使RGO、I3KY和铂粒子这三者紧密结合,从而增加了稳定性。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障碍,尤其是大气中难以处理的VOCs的处理更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传统的生化处理法和化学处理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光催化技术具有清洁、无二次污染、可以利用太阳能等优点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代表——TiO2由于具有较宽的禁带(约为3.2 e V),且其量子效率过于低,限制了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发展及应用。
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重组蛋白质的异源表达成为生产蛋白质药物的重要途径。但是过量表达的蛋白质往往形成包涵体(不具有生物活性的非水溶性蛋白质聚集体),因此包涵体的复性技术成为规模化生产蛋白质的技术难题之一。折叠助剂由于能够促进蛋白质的体外复性,近年来受到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其中,温敏型聚合物N-异丙基丙烯酰胺(N-Isopropyl acrylamide,NIPAM)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
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是一类人工核酸,其以中性的肽骨架代替了天然DNA中脱氧戊糖磷酸结构。得益于不带电荷的肽骨架,肽核酸可高效识别DNA和RNA,为基因治疗和生物检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现有的肽核酸结构中不含有手性,导致其与DNA结合时缺乏指向性,无法与DNA形成专一的反平行结构,限制了其在临床和检测中的进一步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多个课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2018年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各项工作正逐步进行中。石油炼制作为石化行业重要的一部分,其污染源的监管仍是我国环境管理的重要核心。对石油炼制行业进行污染源普查,有利于摸清其各类污染源数量、产排污特点、地区分布情况等,也是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企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的基础;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高环境监督执法的针对性和有
近年来,全世界死于恶性癌症的患者逐渐增多,而肿瘤致死的原因大多是由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造成的,由此,对细胞迁移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通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苯乙烯)(p NIPAAm St)温敏性微凝胶颗粒的排列密度对细胞黏附、形貌、活跃性和增殖行为进行调控,进而利用微接触印刷的方式制备图案化的微凝胶表面用于对细胞迁移的行为进行探究。细胞的黏附和形貌与材料表面的性质紧密相关,温敏性微
厌氧氨氧化工艺以其经济高效等各方面优势成为当下最热门的废水脱氮技术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该工艺需要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同时脱氮过程还会产生硝酸盐的二次污染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工艺的规模化应用。而硫自养反硝化能够以还原性含硫化合物(S~0、S2-、S2O32-)为底物,反硝化NO3-或NO2-为N2,近年来也成为脱氮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依据厌氧氨氧化与硫自养反硝化代谢含氮底物的形式(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理学特征之一为淀粉样斑块(老年斑),而淀粉样斑块的主要成分为β淀粉样纤维。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认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是导致AD的主要诱因。淀粉样斑块内及周围富集着大量的Cu2+,研究发现Cu2+可以诱导Aβ形成神经毒性较强的寡聚物。因此探究Aβ的聚集行为及Cu2+对Aβ聚集行为的影响对AD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论文从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五株细菌,经过16S r DNA序列分析发现,五株菌之间的相似度在98.73-99.93%之间,并与红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辛芳芳(Xinfangfangia)属的相似度最高。随后,本论文通过形态学与生理生化特征、化学指标、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学特征五个方面对五株细菌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五株细菌符合红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macularis(S.humuli))是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草莓白粉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严重,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一般减产20-30%,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目前对于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药剂防治,但基本上70%以上的化学药剂在施用后都会在草莓上有残留,会对
喇嘛甸油田南中西二区萨Ⅲ油层组不同期次、不同规模的砂体相互交错、叠置,砂体展布以及砂体间的连通关系复杂。该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由于对砂体连通性认识不清,开采难度日渐加大。探讨砂体连通性已成为挖潜剩余油、提升开发效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SⅢ4-7砂层组三角洲前缘砂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砂体连通性研究。首先,利用岩心及测井资料,对目的层段开展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在此基础上,根据砂体垂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