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甸油田南中西二区萨Ⅲ油层组砂体连通性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huaw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喇嘛甸油田南中西二区萨Ⅲ油层组不同期次、不同规模的砂体相互交错、叠置,砂体展布以及砂体间的连通关系复杂。该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由于对砂体连通性认识不清,开采难度日渐加大。探讨砂体连通性已成为挖潜剩余油、提升开发效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SⅢ4-7砂层组三角洲前缘砂体为研究对象,开展砂体连通性研究。首先,利用岩心及测井资料,对目的层段开展地层精细划分对比。在此基础上,根据砂体垂向分期和侧向分界标志,进行单砂体的识别与划分。其次,进行砂体精细刻画,明确砂体在剖面、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归纳砂体在垂向和侧向上的叠置、接触样式。之后分别从横向、纵向以及内部三个方面进行砂体连通性的研究,以注采数据和井间水淹情况为基础,结合砂体侧向接触样式、砂体连通概率模型表征目的层横向连通性;依据砂体垂向叠置样式、层间夹层分布特征判别纵向连通性;利用层内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及层内夹层参数分析内部连通性。归纳砂体连通性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供地质依据。本文将目的层划分至单砂层级别,并在垂向上使用泥质、钙质、物性夹层划分沉积期次,在横向上利用不连续道间沉积、砂体顶面高程差等标志识别单砂体边界。目的层共发育四种侧向接触样式和四种垂向叠置样式,经统计,砂体垂向叠置关系多为垂向分离式、切叠式,侧向接触关系多为对接式、切叠式。横向连通性与砂体侧向接触样式、砂体切叠程度及沉积微相类型有关;纵向连通性与层间夹层控制下的砂体垂向叠置样式有关;内部连通性与层内非均质性程度及砂体内部夹层发育情况相关;经综合分析可得,SⅢ4+5小层的砂体连通性相对较差,而SⅢ6+7小层砂体连通性相对较好。剩余油的分布与砂体连通性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受砂体接触、叠置样式、夹层分布特征、沉积微相以及砂体内部韵律模式等影响,剩余油通常分布在砂体切叠处高部位、夹层封堵处及砂体顶部、侧翼部,或分布在连通性差的砂体内部。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化的进步,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其中含难降解有机物与重金属的废水成为人类日益关注的焦点。目前针对这些废水的处理方法有化学法,物理法和生物法,其中光催化技术可以利用清洁的太阳光,激发价带,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产生一系列活性自由基,降解有机污染物,同时光生电子还原废水中的重金属,为水污染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但是,光催化技术存在着太阳光利用率低,光生电子空穴复合率高的问题,限制了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障碍,尤其是大气中难以处理的VOCs的处理更是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传统的生化处理法和化学处理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光催化技术具有清洁、无二次污染、可以利用太阳能等优点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代表——TiO2由于具有较宽的禁带(约为3.2 e V),且其量子效率过于低,限制了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发展及应用。
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得重组蛋白质的异源表达成为生产蛋白质药物的重要途径。但是过量表达的蛋白质往往形成包涵体(不具有生物活性的非水溶性蛋白质聚集体),因此包涵体的复性技术成为规模化生产蛋白质的技术难题之一。折叠助剂由于能够促进蛋白质的体外复性,近年来受到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其中,温敏型聚合物N-异丙基丙烯酰胺(N-Isopropyl acrylamide,NIPAM)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
肽核酸(Peptide Nucleic Acid,PNA)是一类人工核酸,其以中性的肽骨架代替了天然DNA中脱氧戊糖磷酸结构。得益于不带电荷的肽骨架,肽核酸可高效识别DNA和RNA,为基因治疗和生物检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现有的肽核酸结构中不含有手性,导致其与DNA结合时缺乏指向性,无法与DNA形成专一的反平行结构,限制了其在临床和检测中的进一步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多个课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2018年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各项工作正逐步进行中。石油炼制作为石化行业重要的一部分,其污染源的监管仍是我国环境管理的重要核心。对石油炼制行业进行污染源普查,有利于摸清其各类污染源数量、产排污特点、地区分布情况等,也是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企业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的基础;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高环境监督执法的针对性和有
近年来,全世界死于恶性癌症的患者逐渐增多,而肿瘤致死的原因大多是由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造成的,由此,对细胞迁移行为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通过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苯乙烯)(p NIPAAm St)温敏性微凝胶颗粒的排列密度对细胞黏附、形貌、活跃性和增殖行为进行调控,进而利用微接触印刷的方式制备图案化的微凝胶表面用于对细胞迁移的行为进行探究。细胞的黏附和形貌与材料表面的性质紧密相关,温敏性微
厌氧氨氧化工艺以其经济高效等各方面优势成为当下最热门的废水脱氮技术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该工艺需要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同时脱氮过程还会产生硝酸盐的二次污染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工艺的规模化应用。而硫自养反硝化能够以还原性含硫化合物(S~0、S2-、S2O32-)为底物,反硝化NO3-或NO2-为N2,近年来也成为脱氮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依据厌氧氨氧化与硫自养反硝化代谢含氮底物的形式(
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理学特征之一为淀粉样斑块(老年斑),而淀粉样斑块的主要成分为β淀粉样纤维。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认为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是导致AD的主要诱因。淀粉样斑块内及周围富集着大量的Cu2+,研究发现Cu2+可以诱导Aβ形成神经毒性较强的寡聚物。因此探究Aβ的聚集行为及Cu2+对Aβ聚集行为的影响对AD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本论文从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离获得五株细菌,经过16S r DNA序列分析发现,五株菌之间的相似度在98.73-99.93%之间,并与红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辛芳芳(Xinfangfangia)属的相似度最高。随后,本论文通过形态学与生理生化特征、化学指标、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学特征五个方面对五株细菌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五株细菌符合红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macularis(S.humuli))是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草莓白粉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严重,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一般减产20-30%,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目前对于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是药剂防治,但基本上70%以上的化学药剂在施用后都会在草莓上有残留,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