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玄”不仅是日本古代文学史、诗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而且是日本文化史上一个极具大和民族性的美学概念,也是日本古典文化中的一个旨在呈现、探索主客体深度模式的文化符号。日本古典美学概念之一的“幽玄”,既是和歌文学的核心思想,又是大和民族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词汇,在追求审美深度的同时,也赋予生活以贵族的风雅与王朝美意识。在东亚文化语境中,日本古代诗论、文论以及一系列美学概念范畴,大都是在接受中国古代诗学影响的基础上,融合了日本大和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气质而建构的。日本古代诗学的发展,尤其是平安时期至室町时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将其视为对中国古代魏晋六朝诗学到唐代诗学发展的模仿与阐释。“幽玄”这一极具日本中世时代文学审美形态与美学思想的概念,正是借助汉语词汇并经过充分日本化后形成的。从平安时期到中世时期,“幽玄”概念被不断地阐释、界定,其内涵与思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对幽玄论作相关论述时涉及到了和歌的“言意关系”,即“心”、“词”等次级概念的关系问题,但未就此展开具体而深入的论述,其和歌审美批评与歌论中关于和歌的批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和歌创作者、歌论家的鉴赏活动这一主观审美层面而并未深入,将“幽玄”引入形而上的逻辑体系。本文运用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从“言意关系”的角度观照“幽玄”,尝试对幽玄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研究“幽玄”是如何对“言意关系”进行诗学阐释的,以及日本古典文化与美学核心概念之一的“幽玄”与其他传统艺道的关系,最终探讨东方诗学在东亚文化语境中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交流传播后的延续性与共通性。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幽玄”概念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以及唐宋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特别是老庄哲学、禅宗思想对“幽玄”概念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幽玄”的概念范畴与理论作出界定、梳理,分析《古今集》《新古今集》幽玄思想中的“言意关系”,即“余情”“有心”“妖艳”等与“幽玄”相关的次级概念,以及庄禅思想、美学与幽玄之美的关系;第三部分阐述“风姿”的概念,即和歌意境,以及和歌意象幽玄美的审美建构与诗性价值,分析和歌意象的审美意涵、文化象征;第四部分阐述日本文化中其他具有幽玄美的艺术与和歌文学的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