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学语文课程架构的形成与演变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aku2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家园。据此,我们得以安身立命。风风雨雨百余年,我国母语课程的名称曾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从“国语”“国文”到“语文”,再由“语文”而“汉语”“文学”,后又回归为“语文”。这种课程名称上的摇摆不定,既反映了特定时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潮对母语课程的直接影响,又透露出业内对该课程基本性质和目标定位的认识模糊。课程内容及其架构的不确定,造成了教学方法上产生许多混乱现象。本文通过厘清民国语文课程架构与疆域的演化轨迹,力图走近语文,重新认识语文。首先,分别从学者论著、语文教科书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等维度探析民国语文课程的知识建构与发展脉络;其次,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教育等具体语文教学活动角度去触碰民国语文课程知识的活化与生活渗透;再次,总结不同语文课程发展阶段的知识特征及背后根源。如独立设科时期的小学国文借鉴日本的国语课程知识,“国文”改为“国语”后建构的新国语、新文学知识等等。本研究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展开:首先,以概念史的角度,对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来探析其背后的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然后通过对1898年-1919年、1920年-1929年、1930年-1948年三个阶段语文课程在课程标准中、教材中、实践中的变迁及背后原因的梳理,分析语文课程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及口语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发展,并据此总结其特征、评价其得失;最后,通过对语文课程知识系统在几大课程板块中的分布,透视不同时期的课程趋向与追求,分析小学语文课程建构的影响因素,总结其在传统教育经验的积累和国外课程经验的理解的螺旋型发展过程中的得失。与此同时,本研究对语文课程发展过程中,蒙学私塾作为“公共力量”对国语教育的支撑、“国语教育的改革和保守”、“国语中‘文白之争’的出路”、“国语‘专任’与‘兼任’之争”等具有延展性的论题做了当代解读。民国时期的语文课程发展是一个中西交汇、古今贯通的过程,语文课程架构的形成与发展,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与人们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与学界对语文知识的认知,与国人变动不居的语文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梳理小学语文课程建构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走近语文、审视语文,建设作为沐浴课程的新型语文,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其他文献
试验已经证明客车在行驶中动应力过大是客车车身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产品结构设计阶段,引入有限元动力学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对生产和使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也在不断的对教育事业进行改革,不断提升素质教育,最终实现"教育强国"的发展。当前,在核心素养的角度下,如何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等方面的优势明显低于其他普通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基于对现状的分析,高职院校在应用日语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保障倍受各国政府重视。中国政府同样认识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尽完善和理想。
在3D游戏特别是网络在线游戏中,室外大场景渲染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也是3D图形引擎的核心。它是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理论最直接的应用,其涉及的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其它领域,比
国家管理必须放在政治伦理的视域下。与个人的实践行为不同,国家管理的实践行为更多地是基于在既定社会中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毫无讳言,建立廉洁透明
本文对图像分类识别方法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用于物体分类识别的概率潜在语义分析模型的一种改进模型——局部区域空间关系(LSR-pLSA)模型,并给出了这种模型的实现
永磁同步电机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运行可靠、能量转换效率高、调速范围宽、动静态特性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伺服系统中。控制精度、稳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是衡量伺服
绿色产业泛指各种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即产品和服务符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要求,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的生产力、生产过程和
高职学生的翻译能力不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呆板的教学方法是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之一。高职英语翻译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以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引导学生自主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