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相关抑癌基因的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构建及成瘤性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gugul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因工程小鼠是肿瘤研究中十分有用的动物模型。本课题组在前期胃癌基础研究中关注到以下三个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因:IRX1易洛魁家族同源盒基因,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DICER1核酸内切酶Ⅲ基因,通过调控micro RNA的加工与成熟过程抑制肿瘤;FBXW7泛素连接酶基因,参与癌蛋白的泛素化降解和DNA损伤修复而发挥抑癌作用。为了探明IRX1、DICER1和FBXW7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课题开展了如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构建Irx1、Dicer1、Fbxw7基因敲除小鼠模型;(2)上述小鼠的诱癌实验及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Irx1嵌合小鼠构建Irx1全身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观察Irx1敲除对小鼠胚胎发育和生长繁殖的影响。(2)利用Lox P-Cre系统构建Dicer1基因在Villin表达阳性胃祖细胞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对纯和敲除小鼠(Dicer1-/-)、杂合敲除小鼠(Dicer1+/-)和野生小鼠(Dicer1+/+)连续观察50周,记录其生长和自发病变情况;给予化学致癌剂MNU处理,连续观察35周,记录小鼠胃癌成瘤率,并进行转录组与micro RNA测序。(3)利用Fbxw7嵌合小鼠构建Fbxw7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给予Fbxw7+/-和Fbxw7+/+小鼠MNU处理,连续观察35周,记录成瘤率,免疫组化比较小鼠胃癌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差异;WB检测小鼠和人胃癌样本中FBXW7及下游靶蛋白c-Myc表达;细胞免疫荧光、WB和彗星实验检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基因型为Fbxw7+/-、Fbxw7+/+)的DNA损伤修复反应差异。结果(1)Irx1小鼠基因型鉴定:Irx1-/-小鼠,Irx1产物709bp,TDP没有条带;Irx1+/-小鼠,Irx1产物709bp,TDP产物为106bp;Irx1+/+小鼠,Irx1没有条带,TDP产物106bp。Irx1+/-小鼠杂交,出生的子代中没有Irx1-/-小鼠,在E10.5天和E9.5天的胚胎中也没有检测到Irx1-/-,提示Irx1基因纯和敲除具有胚胎致死性,且胚胎死亡时间早于E9.5天。(2)Dicer1小鼠基因型鉴定:Dicer1-/-小鼠,Dicer1产物420bp,Cre/Vil-cre产物233bp/1100bp;Dicer1+/-小鼠,Dicer1产物420bp和351bp,Cre/Vil-cre产物233bp/1100bp;Dicer1+/+小鼠,Dicer1产物420bp,Cre/Vil-cre无条带。经过50周观察,Dicer1-/-小鼠自然死亡率高于Dicer1+/-和Dicer1+/+小鼠,体重低于Dicer1+/-和Dicer1+/+小鼠。3种基因型小鼠在50周龄解剖时均未发现有自发胃癌。Dicer1-/-小鼠出现肾囊性变,结肠杯状细胞消失和腺瘤形成。Dicer1-/-小鼠肾脏、小肠和结肠有VILLIN和CRE蛋白定位,DICER1表达低于Dicer1+/+。给药组,Dicer1-/-小鼠胃癌发生率高于Dicer1+/-和Dicer1+/+小鼠,胃肿瘤局部DICER1表达降低。转录组和micro RNA测序结果显示,Dicer1-/-和Dicer1+/+小鼠存在44个差异表达micro RNA和1020个差异表达基因。(3)Fbxw7小鼠基因型鉴定:Fbxw7+/+小鼠PCR产物359bp;Fbxw7+/-小鼠PCR产物232bp和359bp。Fbxw7+/-小鼠胃癌成瘤率高于Fbxw7+/+小鼠,细胞凋亡水平更低。Fbxw7在小鼠和人的胃癌中表达都比癌旁低,靶蛋白c-Myc则相反。基因型为Fbxw7+/-的MEFs表现出明显的DNA损伤修复延迟。结论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是深入研究目的基因功能的重要实验手段。本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构建,首次明确了抑癌基因Irx1纯和敲除引起胚胎死亡;成功构建了Dicer1胃祖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该小鼠在50周内没有自发胃部肿瘤,但在化学致癌剂MNU诱导下发生胃癌的比例高于野生型小鼠;Fbxw7杂合敲除小鼠在MNU诱导下胃癌发生率高于野生型小鼠,主要机制为Fbxw7基因单倍剂量不足导致的对下游靶蛋白c-Myc降解能力下降及DNA损伤修复延迟。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以造血干/祖细胞克隆性扩增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急,复发率高,存活率低的特点。白血病起始细胞(Leukemia initiating cells,LICs)是AML复发的主要原因,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能力,对化疗药物耐受。特异性靶向LICs被认为是治疗AML最有前景的策略。前期研究提示免
第一部分 乙酰辅酶A合成酶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 探讨乙酰辅酶A合成酶2(acyl-CoA synthetase short-chain family member 2,ACS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在组织芯片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4例结直肠癌组织及40例正常结直肠上皮组织标本中ACSS2的表达,结合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应用RNA干扰技术在肠癌
【目的】通过分析小样本高通量胃癌基因表达谱芯片并且结合扩大样本量的临床组织标本及组织芯片验证的方法,寻找胃癌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相关基因;评估候选基因DDX18基因在评估胃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并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DDX18基因对于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发胃癌治疗的可能新靶点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及新思路。【方法】(1)收集2005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于仁济
儿童白血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和生命,但是至今仍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清楚了解该疾病的起源和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研究发现,半数以上儿童白血病的起始突变是出生前起源,但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白血病起始突变形成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基因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我们对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肝脏造血细
背景与目的:胰腺癌是一种早期诊断困难,易转移,对放化疗普遍不敏感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不超过5%。重视胰腺癌相关的糖尿病临床表现可能有助于提高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但是胰腺癌相关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胰腺癌细胞对应激微环境的抵抗和适应依赖于多种复杂机制,而胰腺癌自身环境的改变有可能会影响胰腺其他细胞(比如胰岛β细胞)的功能和生长。本研究旨在探讨调控胰腺癌细胞应激微环境的关键性分子,
本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Palladin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功能研究;(二)Palladin参与吞噬的具体环节和机制研究。第一部分 Palladin在ATRA诱导APL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急性白血病,但它却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够通过靶向治疗治愈的疾病。临床上APL发病非常凶险,特别
目的:选择胰腺内、外分泌代表性肿瘤进行研究,旨在通过胰腺导管腺癌潜在治疗靶点的挖掘和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微创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评价,为胰腺肿瘤治疗靶点和微创术式的选择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在外分泌肿瘤中,免疫组化检测CUL4B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相关性,同时筛选CUL4B低/高表达细胞株;构建沉默和过表达CUL4B的胰腺癌稳转细胞系,结合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增殖活性变化、
Blimp1(B lymphocyte induced maturation protein 1)蛋白也称为PRDM1(Positive Regulatory Domain zinc finger protein 1),是一重要的转录因子,通过调节一系列基因表达,参与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Blimp1蛋白功能异常可导致B细胞向浆细胞分化受阻,继而发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一类具有明显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对于病人的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慢性期一般只存在费城染色体这一个基因异常,当出现其他染色体易位和/或基因突变之后,就很容易发生急变。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小鼠模型来研究两个基因异常对于血液系统的影响:一个是在急性髓/T双表型白血病病人中克隆到的NUP98-IQCG融合基因,另一个是
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全球新发肿瘤第4位,而死亡率高居第2位。基因PBX最早是在前B细胞白血病中被发现,是一种潜在的致癌基因。虽然其在细胞发育和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PBX1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的机制。近年来,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微小RNA(micro RNA,miRNA)在转录后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针对micro 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