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子》是一部闪烁着迷人光芒的深奥经典之作,一直被称为中国道家道教思想的结晶,也是一部中国寓言、神话和传说的故事集。全书共八章,各章均有自己独立的主题。该书从20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汉学家的研究视野,已有多种外文译本问世。英国汉学家葛瑞汉(Angus Charles Graham,1919-1991)的《<列子>:道的经典》(The Bookof Lieh-tzu:A Classicof the Tao)是第一个完整英文译本,也是西方世界公认的最具学术价值的版本。该译本于196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后被美国哥伦比亚出版公司等多次再版。 在翻译研究领域,译者的地位经历了从隐形到有形的变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重视。所谓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原文本,目标文化思想形态,出版人和目标读者等因素的限制下,为达到其翻译目的,在翻译中体现的自发性。其可被多种因素影响,例如:生活经验、文化倾向、审美观、翻译目的以及个人能力等,这些因素也将同样反映在译者译本中。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对葛瑞汉的《列子》英译本做定性研究。 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背景,通过分析葛瑞汉对《列子》文本的选择,对《列子》中神话及寓言的诠释,章节标题的翻译、中国本土概念词、中国神仙形象及事迹再现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误译及可能的原因,来说明葛瑞汉的译者主体性是怎样体现的。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简介,第二章概述《列子》一书及其作者,《列子》英译本及本译本情况,第三章介绍理论背景译者主体性,第四章阐述葛瑞汉的译者主体性在其译本中的体现,第五章为总结。 通过本研究,作者期冀对《列子》的跨语际译介以及对中国经典的对外传播研究有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