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汉的《列子》英译本研究:译者主体性视角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hp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子》是一部闪烁着迷人光芒的深奥经典之作,一直被称为中国道家道教思想的结晶,也是一部中国寓言、神话和传说的故事集。全书共八章,各章均有自己独立的主题。该书从20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汉学家的研究视野,已有多种外文译本问世。英国汉学家葛瑞汉(Angus Charles Graham,1919-1991)的《<列子>:道的经典》(The Bookof Lieh-tzu:A Classicof the Tao)是第一个完整英文译本,也是西方世界公认的最具学术价值的版本。该译本于196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后被美国哥伦比亚出版公司等多次再版。  在翻译研究领域,译者的地位经历了从隐形到有形的变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重视。所谓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原文本,目标文化思想形态,出版人和目标读者等因素的限制下,为达到其翻译目的,在翻译中体现的自发性。其可被多种因素影响,例如:生活经验、文化倾向、审美观、翻译目的以及个人能力等,这些因素也将同样反映在译者译本中。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出发,对葛瑞汉的《列子》英译本做定性研究。  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背景,通过分析葛瑞汉对《列子》文本的选择,对《列子》中神话及寓言的诠释,章节标题的翻译、中国本土概念词、中国神仙形象及事迹再现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其误译及可能的原因,来说明葛瑞汉的译者主体性是怎样体现的。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简介,第二章概述《列子》一书及其作者,《列子》英译本及本译本情况,第三章介绍理论背景译者主体性,第四章阐述葛瑞汉的译者主体性在其译本中的体现,第五章为总结。  通过本研究,作者期冀对《列子》的跨语际译介以及对中国经典的对外传播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其他文献
为了寻找自身的社会认同,人无法避免成为某个群体的成员,内群与外群的形成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基于内外群不同的核心比较维度,群际以其异于独立个体的特点赋予群体成员全新的思考
介绍声音编辑软件GoldWave的基本使用方法,如获取音频、编辑声音和制作音频的特殊效果等.
变译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例如广告的增译,新闻报刊的编译,科技信息的摘译等等。对于这些翻译方法的使用,中国学者黄忠廉教授,基于其多年的翻译实践,于2001年系统地提出一个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翻译研究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其研究视角也随之更加广泛。翻译研究不再停留在单纯的语言层面,而是将翻译置于社会、文化、历史等语境下进行探讨,由此拓展了翻
英语介词一直是外语学习者必须学习的语言知识,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在2015年成都地区小学五年级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介词是英语学习的核心知识,必须列入测试范围。可见,介
本文基于图式理论和知识可视化理论,从三个问题研究思维导图的应用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篇章逻辑理解和归纳能力以及提高阅读能力有效性。  本研究以集美大学诚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