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personal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al Individuals at Multicultural Workplace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30604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文化的工作场所中文化多样性管理是企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当前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人(集体主义)与外国人(个人主义)在多文化工作场所中与外群体交往过程中产生人际冲突的成因及其差异,进而厘清了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外群体成员交往过程中冲突的产生核心因素:冲突感知、冲突管理风格、冲突表达方式以及冲突情景中面子的作用。被试为360名在中国的多文化背景企业中工作的员工。本文的四个研究中的主要结果如下:研究一在收集了多文化背景下的来自不同文化群体所意识到的多文化的工作场所中不同的冲突情景的基础上(被试包括30名中国人(M=24.60,SD=1.85)和30名外国人(M=26,SD=3.2),让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被试分别对这些冲突情景进行评定(被试包括50名中国人(M=27.18,SD=3.14)和50名外国人(M=27.54,SD=3.76)。结果表明,在多文化工作场所,在感知、解释和处理与外群体人际冲突方面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具体而言,在多元文化场所中,面对同样一个情景,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认为是人际冲突情景,而集体主义背景下的个体认为不是冲突情景。研究二中,研究者采用调整后Oetzel(2003)的5种冲突风格量表进行调查,被试包括100名中国人(M=27.18,SD=3.14)和100名外国人(M=31.11,SD=7.19)(与研究三和研究四采用同一批被试),以揭示在工作场所中不同文化的个体如何应对来自外群体的人际冲突。结果发现,面对外群体冲突情境,中国人更倾向于采取融洽、妥协、回避和顺从的方式;外国人更倾向于采取融洽和控制的方式。与此同时,在工作场所,中国人和外国人均最倾向于选择融洽的冲突应对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当多文化工作场所经验不断增加时,在面对外群体冲突时,中国人越来越倾向于不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外国人越来越倾向于不采用控制的方式、而是采用顺从的方式。研究三进一步探讨了在多文化工作场景中的直接冲突情境和间接冲突情境消解的可能策略。研究发现,外国人直接的表达方式以及中国人间接的表达方式容易引起或导致工作场合的人际冲突。最后,在第四个研究中,我们通过修正Oetzel和Ting-Toomey(2003)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面子对于消解内群体冲突情境和外群体冲突情境的可能作用。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在发生外群体的冲突时,中国员工仍然更偏好相互依赖的自我建构,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到他人的面子以及更多地采用回避和融洽的应对方式。外籍员工仍然更偏好于独立的自我建构,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面子以及采取控制的应对方式。然而,随着多文化工作场所经验的增长,中国员工更少地考虑他人的面子,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面子;外国员工更少考虑到自己的面子,更多地关注别人的面子。
  本研究首次发现了来自中国集体主义(中国人)和个人主义(外国人)文化的个体在多元文化工作环境中认知和处理外群体人际冲突的差异。我们的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外群体会影响个体对多文化工作场所中人际冲突的理解和管理,不同文化的习惯可能会造成个体与外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发生冲突时,人们对面子有不同的看法。此外,多元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工作经验对处理与外群体成员人际冲突起着巨大的作用。
  作用。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在发生外群体的冲突时,中国员工仍然更偏好相互依赖的自我建构,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到他人的面子以及更多地采用回避和融洽的应对方式。外籍员工仍然更偏好于独立的自我建构,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到自己的面子以及采取控制的应对方式。然而,随着多文化工作场所经验的增长,中国员工更少地考虑他人的面子,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面子;外国员工更少考虑到自己的面子,更多地关注别人的面子。
  本研究首次发现了来自中国集体主义(中国人)和个人主义(外国人)文化的个体在多元文化工作环境中认知和处理外群体人际冲突的差异。我们的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外群体会影响个体对多文化工作场所中人际冲突的理解和管理,不同文化的习惯可能会造成个体与外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发生冲突时,人们对面子有不同的看法。此外,多元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工作经验对处理与外群体成员人际冲突起着巨大的作用。
  本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多元背景冲突情景中文化差异所起作用的认识,进而促进不同文化和多文化工作场所下员工之间的合作。同时,本研究拓展和丰富了现有的跨文化研究,对多文化背景下工场所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主题为公募基金持有人权益的法律保护。完善持有人享有的法定权利,并且强调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的信义义务履行,成为持有人权益保护的两大根基。一方面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需要履行信息披露、抵制“老鼠仓”等以持有人的权益为出发点的信义义务;另一方面,持有人享有的知情权、收益权和诉权需要不断完善。运用比较、案例分析等方法,再对比他国的类似法律制度,发现本国公募基金在
Keltner和Haidt(2003)将敬畏定义为人们在面对广阔的、浩大的以及超越当前认知图式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情绪体验。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敬畏的特异性及其对认知、行为的影响。在国外,敬畏相关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而在国内,敬畏的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几篇文章探讨了敬畏与主观幸福感、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敬畏的积极效应,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位
研究表明文字学习经验会影响人们的物体加工绩效,尤其是面孔的知觉加工绩效。对于汉字而言,分为两种不同的文字书写系统,一是简体汉字,另一种是繁体汉字。大陆地区儿童学习简体汉字,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区的儿童学习繁体汉字。一些研究已经发现汉字学习相较其它字母语系文字的学习更能够促进儿童的视觉加工能力的发展,但是对于汉字两种书写系统的学习(即简体汉字和繁体汉字的学习),是否会对一般性视知觉加工,尤其是对面孔的
学位
认知诊断评估方法,从是否需要数学模型和是否需要估计参数,可分为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非参数方法无需进行参数估计,且具有条件假设少、样本量的依赖性小、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等优势,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不同的非参数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信度和效度是衡量一个测量工具优劣的关键指标。非参数认知诊断方法信效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让更多的一线教师知道认知诊断方法在课堂评估中的适用性,可以增强非参数认知诊断方法的
学位
正念,是对当下经验保持不加评判的觉察时的一种意识状态,同时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一种特质,觉察与接纳是其核心元素。正念训练是旨在提升正念状态及特质的一种训练方式。已有研究表明,正念水平与助人相关的亲社会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少量研究对正念品质促进亲社会产生的机制进行探讨,发现共情关怀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一个多维的概念,正念的觉察和接纳两个基本元素在正念训练与助人行为联系中的作用并不清楚。本研
学位
人际信任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是合作行为的关键前提。当人际互动中的一方缺乏足够信息去判断对方是否可信任时,个体需要从对方视角去想象和推测,从而准确预测互动同伴的意图和行为。观点采择高的个体更能从对方的角度感知信任情境的利益相依性,从而会选择信任对方或不信任对方。总结以往观点采择与人际信任的研究,大多操作为与网络虚拟玩家进行信任博弈,实则是电脑程序自动返还。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试图提高生态效度,考察具有
学位
视觉工作记忆是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视觉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加工的记忆系统,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容量有限(Baddeley,1986,2000;Baddeley,Allen,&Hitch,2011)。为突破视觉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个体发展了高效灵活的记忆策略,例如:组块、绑定以及集合表征等。研究发现,当视野中存在多个物体需要记忆时,个体的视觉系统能够对多个刺激进行整体加工,形成对整体的集合表征。例如:以往对
网络攻击行为是以互联网和手机网络为平台,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个体或者群体有目的实施的意在造成伤害的行为,且这种行为是目标对象想要尽力避免的。作为一种网络环境中的负面行为,网络攻击行为对被攻击者、整个网络社会都会造成恶劣的不良影响。通过减少或消除网络攻击行为的产生,可以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从而提高网民上网的愉悦程度。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所以,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调查对象,探讨网络攻击行为的
学位
元认知监测是国内外元认知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纵观已有的研究,研究者主要集中探讨元认知监测的影响因素、线索利用、内部机制等问题。然而,较少研究者关注情境对元认知监测的影响。“情境依存效应”指出编码时的情境和提取时的情境一致时,将有利于编码信息的提取。这在认知领域已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而元认知作为个体高级认知加工过程,Hanczakowski等人的系列研究对情境与元认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他们发
学位
审美教育始终是人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倡导审美教育尤为重要。那么,大脑如何知觉美呢?这是理解审美教育的前提。然而,这个问题尚未明确。本研究将以“起-承-转-合”的经典音乐乐段为研究对象,探究听者知觉音乐审美规则的神经基础。  “起”与“承”旨在乐思的呈示与巩固;“转”强调音乐的变化;“合”则是对音乐进行概括和总结。由于“转”处于乐段的四分之三的位置,因此也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