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效重复”是人们诟病数学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与感受。研究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有效学习是数学教学改革中普遍关注的一个切入点,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标准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教与学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探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有效学习,对实现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有着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方面,对知识进行有效学习是有条件的,不是往头脑中灌输的知识越多,人就越聪明。学生应该使自己对知识的学习做到概念化、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这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而数学有效学习主要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认知工具,它对学与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通过适当的操作、探究、实验、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够实现教学由“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展示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使自主探索、实践操作、交流互动等学习方式得到具体体现。学生从中快乐地、深刻地获取知识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本质、掌握数学基础,促进学生的数学“发现”和“创造”,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数学有效学习的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重点阐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数学有效学习的若干理论问题,设计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的模式,给出了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实验、数学探究、数学研究性学习等数学有效学习的案例,最后简述了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的评价问题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