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海水养殖经济贝类病害频繁爆发,严重制约了贝类养殖的健康发展。病害的发生往往与环境因子的变化有关,贝类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在贝类病害放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但容易受到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因此,研究环境与贝类免疫因子的关系对于预防养殖贝类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子变化对其免疫活力的影响,以期为近江牡蛎和杂交鲍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盐度胁迫对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试验分析了盐度从18骤变至3、25、40的24h和48h后,近江牡蛎(Crassostreahongkongensis)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和溶菌酶(LZM)的活力变化。结果显示,对照组(18)4项免疫因子变化不显著(P>0.05)。盐度25组AKP、LZM活力在24h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盐度3组SOD活力在24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盐度40组SOD活力在24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LZM活力在48h时急剧下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2.盐度胁迫对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采用逐渐改变盐度的方法,结合相关免疫酶学测定,研究了盐度由34渐变至16、22、28、40后,48h内杂交鲍[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日本盘鲍(Haliotis discus discus Ino)(♂)]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抗菌活力(Ua)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盐度28、34(对照)组5项免疫因子变化均不显著(P>0.05)。盐度40组,AKP、CAT活力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ZM活力下降后逐渐稳定在一个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值(P<0.05)。盐度22组AKP活力有下降的趋势,在48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盐度16组SOD、AKP、LZM、抗菌酶活力均有下降的趋势,并且在48h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AT活力先略升高,而后逐渐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水温胁迫对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采用逐步改变温度法,结合相关生物酶学的测定方法,研究了当水温从18℃(对照组)渐变至6℃、12℃、24℃和30℃后,杂交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抗菌活力(Ua)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温度12℃、24℃组和对照组5种免疫因子均无显著差异(P>0.05)。温度为6℃时抗菌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免疫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温度30℃组,杂交鲍SOD、AKP、LZM和抗菌活力(U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AT活力逐渐上升,24h后显著高于(P<0.05)对照组。结果表明高温或低温胁迫对杂交鲍免疫因子的活力影响较大,温度高于30℃及低于6℃将显著影响杂交鲍免疫因子的活力。4.水温胁迫对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免疫力和对哈维弧菌易感性的影响采用逐步改变水温法,结合相关生物酶学的测定方法,研究了当水温从18℃(对照组)渐变至12℃、24℃和30℃,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侵染后,杂交鲍的死亡率以及血细胞数量(THC)、血细胞数量相对比(H=颗粒细胞百分比:透明细胞数百分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抗菌(Ua)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杂交鲍的死亡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温度12℃、18℃、24℃组THC、SOD、CAT、AKP、LZM和抗菌活力(Ua)都有上升的过程,上升速度为24℃>18℃>12℃;30℃组六种指标有下降的趋势。12℃、18℃、24℃组的H值初时小于标准值(1.11),之后上升,而30℃组H值与18℃变化相反。上述结果表明,盐度和水温变化对近江牡蛎和杂交鲍免疫活性均有明显影响。高盐胁迫能够使近江牡蛎免疫因子活性降低,低盐刺激对近江牡蛎免疫因子活力影响不显著;低盐和高温对杂交鲍免疫因子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高盐和低温刺激对杂交鲍免疫因子活性影响不明显。表明不同贝类对外界环境因子胁迫有不同的免疫调节机制,进而适应不用的养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