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波材料)可以有效降低武器装备的雷达信号特征,提高其战场生存能力,且在治理电子设备间的电磁干扰和防范电磁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民用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与传统的磁性吸波材料相比,碳基吸波材料因为具有密度低,耐氧化、耐腐蚀性能好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各种微纳结构的合成和调控。为定量地、系统性地理解碳基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本文从计算和实验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利用材料基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磁波吸收材料(吸波材料)可以有效降低武器装备的雷达信号特征,提高其战场生存能力,且在治理电子设备间的电磁干扰和防范电磁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民用领域也有广泛应用。与传统的磁性吸波材料相比,碳基吸波材料因为具有密度低,耐氧化、耐腐蚀性能好的优势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各种微纳结构的合成和调控。为定量地、系统性地理解碳基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本文从计算和实验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利用材料基因组学方法进行高通量参数筛选,给出了碳基吸波材料的理想介电常数曲线;另一方面制备了多种吸波剂样品,研究了不同的结构参数(如石墨化程度、孔结构、晶化程度、尺寸参数等)对电磁参数与吸波性能的影响,使实测的介电常数曲线尽量与理想曲线靠近。建立了关于碳基吸波材料介电常数的三参数、四参数唯象模型,并以此进行了高通量参数筛选,发现理想的介电常数曲线应具有显著的频散和适中的正切,才能既具有足够强的损耗能力,又不至于阻抗失配。筛选结果得到了文献中数据的验证,为碳基吸波材料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地,对电阻损耗型吸波材料,建立了具有物理意义的随机网络模型,经参数筛选发现理想的电阻损耗型吸波材料应具有适中的电导率参数和体积分数参数。这一模型较为精确地拟合了文献中的数据。为验证随机网络模型,并探究模型中参数的物理意义与影响因素,制备了微波还原氧化石墨吸波剂。该材料具备高度疏松多孔的结构,且其导电性和孔隙率可通过退火处理进一步调节。其微波损耗机制以电阻损耗为主,介电曲线与随机网络模型较为吻合。模型中的体积分数参数可通过吸波剂质量分数调控,电导率参数是吸波剂的本征性质,可通过石墨化程度调控。该材料实现了在2.3 mm下6.5 GHz,在2.0 mm下5.7 GHz的有效吸收带宽,且实测介电数据拟合出的两个参数与筛选出的理想参数越接近,吸波性能越好。优异的吸波性能与适中的石墨化程度、薄的片层、多孔的结构和良好的分散性有关。上述结果证实了基于随机网络模型的参数筛选对实验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孔体积对介电性能的影响,通过Pechini法制备了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碳材料,通过前驱体比例调节了孔体积。此材料以电阻损耗为主,介电曲线可被随机网络模型较好地拟合。运用材料基因组学范式,用参数筛选结果指导实验优化,实现了2.2 mm下6.2 GHz的有效吸收带宽。揭示了材料中的孔影响吸波性能的机制:增大孔体积首先促进了电阻-电容随机网络的形成,随后使体积分数参数升高,电导率参数下降。开拓了调控电阻损耗型吸波材料性能的新手段。为考察多种损耗机制的协同作用,以生物质为自模板和碳源,制备了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Fe3O4/C吸波剂,保留了棉花纤维的空心结构。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碳和Fe3O4都发生晶化和晶粒生长,伴随着介孔的收缩和坍塌,材料的电阻损耗与介电极化损耗也随之增强。Fe3O4主要对介电常数有贡献,提供了电阻损耗、偶极极化和界面极化,催化了碳的石墨化,对磁导率的影响几乎可忽略。在600℃制备的样品吸波性能也最好,在2.0 mm下有效吸收带宽达4.50 GHz,表明了三参数、四参数模型对损耗机制较复杂的吸波材料的开发具有定性的指导意义。为探究纳米复合材料的尺寸和组分对介电性能的影响,利用“特洛伊催化剂”策略实现了碳纳米管直径的调控,发现更小的管径使导电网络更容易形成,且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增强了电阻损耗与界面极化损耗。作为催化剂前驱体和载体的Ni O-Mg O则起到了调节阻抗的作用。再次证明实测介电曲线与三参数、四参数模型的筛选结果越接近,吸波性能越好,在1.6 mm下实现了4.4 GHz的有效吸收带宽。
其他文献
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生物圈和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系列必不可少的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当前湿地却面临着来自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导致了天然湿地的严重退化和萎缩,这使得针对湿地未来气候风险的评估研究以及相应的适应性管理策略的制定迫在眉睫。明确不同类型环境因子如何影响湿地物种的生境适宜性是制定科学湿地管理策略的首要前提,能够为气候变化下优先保护物种和区域的选取提供科学指导。生态位模
高压BCD(Bipolar-CMOS-DMOS)工艺将Bipolar器件、CMOS器件、DMOS功率器件同时制作在同一芯片上,综合了三类器件各自的优点,使得设计人员可以灵活地设计集成了功率、模拟和数字信号处理功能的功率集成电路。自上世纪80年代意法半导体公司首次研发成功之后,高压BCD工艺短时间内即成为了功率集成电路的主流制造工艺,并对功率半导体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衬底材料的分类上,BCD技术
随着风电系统和区域电网之间互联进程的加快,各类频发的故障事件(如短路故障、负荷突增、发电机故障切除等)以及风能间歇式特性引起的故障,正在威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开展风电互联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评估及安全稳定性提升的控制,对于保障风电互联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大规模风电并网场景下,由于并网接口采用变流器,从而使风电系统与电力系统解耦,导致风电互联电力系统的等效旋转惯量降低,削
随着通信用户的增多,传统的地面通信网络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无线通信超可靠性、高服务质量、多样性的需求。无人机通信作为一种典型的空中通信手段,能够为用户提供高可靠性、高灵活性、易部署、低成本的通信服务,被视为未来空中网络解决方案和地面通信的补充。面向增强通信覆盖和应急通信的需求,单无人机中继和无人机集群基站是两个典型通信场景。资源管理是无人机通信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由于传统的无线资源管理技术根据完全且
锂硫(Li-S)电池在理论能量密度、材料比容量和原材料成本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被认为是最具希望的下一代高性能电化学储能器件之一。然而,Li-S电池由于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而表现出较低的容量和循环寿命,这导致其商业化进程受到了阻碍。目前Li-S电池在正极方面主要的问题包括:正极上的硫和放电产物Li2S导电性差以及它们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缓慢;硫的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物种(Li PSs)在电解液中溶解和扩散
自从特斯拉于十九世纪开展无线能量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相关实验以来,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而近年来,由于磁耦合感应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nc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速,以康复机械手为代表的康复机器人技术可以有效替代传统人工康复训练,帮助患者修复受损神经,恢复身体机能。现有康复机械手一般采用电机、液压和气压等方式驱动,普遍存在结构复杂、重量较大、冲击力强、自适应和安全性差等问题。NiTi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eory alloy,SMA)因其特有的超弹性(Superelasticity,SE)和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
在未来太空探索中,诸多工作(如航天设备装配维修、航天器在轨捕获释放、太空货物搬运、月岩标本采集以及低微重力环境下科学试验等)需要航天员在多种复杂地形或重力环境下携带大量设备和标本,并进行长时间、大范围、多任务的出舱活动。与传统的舱内活动不同,当前的空间站在轨作业以及未来的星表探测作业都需要航天员穿着厚重的舱外航天服,同时要求舱外航天服关节系统具备良好的运动灵活性。然而,多层织物结构的舱外航天服由于
切换仿射系统由一系列连续或离散时间子系统和切换信号组成,其可以为许多复杂系统的建模提供框架。由于存在仿射项,切换仿射系统的平衡点不能移到原点,从而系统在状态空间中具有多个平衡点或平衡区域,这是切换仿射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切换仿射系统已经在DC-DC功率转换、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对切换仿射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为了保证系统内各项状态按照期望的标准运行,往往需要对该系统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以其高光电转换效率(PCE)、高缺陷耐受性和易于制备等优点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PSCs的电子传输层、钙钛矿层和空穴传输层主要通过逐层方式沉积,层间界面不可避免地成为缺陷富集地,极大地影响着PSCs效率、稳定性和迟滞等性质。因此,开展PSCs相关界面的研究对于促进其性能改善和器件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本论文对PSCs相关界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包括电子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