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子法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l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纳子法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与常规针刺方法相比较,客观评价该疗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收集60例中风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选取相同腧穴(百会、四神聪及双侧肾俞、会阳、束骨、复溜),其中双侧的肾俞、会阳连接电麻仪,一条导线的正极端连接腰部肾俞,负极端连接同侧骶部会阳,通以疏波2HZ。治疗组遵循子午流注纳子法择时开穴治疗,对照组则在开穴时间段以外任何时间治疗。四个疗程全部结束后,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日排尿频率测试标准分度和膀胱功能检测指标变化,探究纳子法对患者排尿功能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卒中类型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日排尿频率测试标准分度和膀胱功能检测指标(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充盈初始量、膀胱最大收缩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日排尿频率测试标准分度、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最大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膀胱充盈初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根据日排尿频率疗效标准,两组疗效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 5)。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是8 6.6 7%、9 6.6 7%,而对照组分别是66.67%、90.00%。结论:1.常规针刺及纳子法治疗中风后神经源性尿失禁均有效。2.纳子法临床疗效、日排尿频率、膀胱最大容量及最大收缩压改善均优于对照组。3.择时而治理论指导下的纳子法治疗本病在临床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居第三位的恶性肿瘤,国内近年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肌球蛋白Ⅵ(MyosinⅥ,MYO6)作为细胞动力蛋白,参与细胞
克林顿政府作为后冷战时期美国真正意义上的首届政府,其形成的对华外交政策奠定了整个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总基调。纵观克林顿政府对华外交政策形成过程,可以发现美国各
研究背景:近几十年来,肾肿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泌尿外科的常见肿瘤。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检查设备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T1期肿瘤被检出。外科微创
目的:研究贝那普利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Nrf2mRNA表达及血清ROS浓度的影响以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ROS浓度的变化,为阐明贝那普利抗纤维化机制及Nrf2mRNA、ROS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希望为临床上肝纤维化的诊治及预防提供新方法。方法:1.动物实验部分:将22只SD雄性大鼠[(180-210)g]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6),模型组(n=8)和贝那普利治疗组(n=8)。除对照组外,模型组和预
背景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趋势,每十个成人中至少有2人是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脏病及肾脏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中,高盐饮食是诱导高血压发生发展最主要的危险因
参照物作为运动事件的四个内部语义成分之一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然而,它在运动事件的概念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借助于自建语料库和在线语料库,对英汉语运动事件
研究背景宫颈癌是第二常见女性肿瘤,是引起女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宫颈癌早期通常表现隐匿,缺乏特异性,加上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发现时多为晚期。原位癌治愈率近100%,而Ⅳ
研究背景和目的核内不均一性核糖核蛋白K(hnRNP K)是一种核酸结合蛋白,同时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它参与染色质重塑,转录,RNA选择性剪切,翻译等基因表达的过程,发挥着重要的
目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正在增加。根据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诊疗指南,低级别宫颈鳞状
研究目的探讨Gankyrin在大肠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收集于2004年1月-200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并于病理科存档的286例病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