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基磷脂酰肌醇转移酶GPAA1促进胃癌增殖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oqy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世界发病率排名第四的恶性肿瘤,并且死亡率排在恶性肿瘤的第二名。胃癌在东亚地区的发病率极高,2008年,全球共有一百万人罹患胃癌,其中74%的发病人口在东亚,47%在中国。尽管目前普遍认为胃癌的发生主要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但癌基因的扩增、抑癌基因的突变和缺失也是造成胃癌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染色体扩增导致的癌基因扩增对胃癌的发生非常关键,也是治疗的重要靶点,如胃癌中ERBB2的扩增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赫赛汀这样靶向ERBB2的单抗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人们对影响胃癌发生发展的基因并未完全了解,基于这些扩增基因开发的药物也非常有限,因此胃癌的治疗方式仍然是以手术和化疗为主,靶向药物除了ERBB2和VEGFR的抑制剂或单抗外,应用的数量极为有限。因此,探索影响胃癌发生发展的癌基因,对于寻找治疗胃癌的靶点和分子标志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研究发现,染色体的8q24区段是胃癌的扩增高发区段,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癌基因c-MYC,促进肿瘤增殖、侵袭转移、血管形成等一系列恶性的生物学行为。通过对胃癌8q24区段基因的分析,我们发现糖基磷脂酰肌醇转移酶GPAA1在胃癌中扩增,并且通过GEO数据库的分析,发现GPAA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组织。通过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GPAA1在各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我们选取了高表达GPAA1的细胞株进行敲减,发现干扰GPAA1的表达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细胞G1-S期转化以及细胞的侵袭转移。同样的,体外实验表明过表达GPAA1能够显著增强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以及侵袭转移。在动物体内实验中,我们发现过表达GPAA1能够明显促进肝转移以及肿瘤生长。机制方面,发现GPAA1能够上调转移相关的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如MMP家族,促进肝转移。此外,GPAA1能够促进大量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在细胞膜上富集,从而促进脂筏的形成,促进ERB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增进肿瘤生长。基于临床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GPAA1在胃癌中高表达,并且和ERBB2的表达呈正相关。生存分析表明,高表达GPAA1和胃癌的不良预后正相关,并且GPAA1是胃癌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将GPAA1和ERBB2表达联合进行预后分析,发现同时高表达二者的胃癌患者生存期显著低于其它表达类型。综上,本研究探索了胃癌中异常表达的糖基磷脂酰肌醇转移酶GPAA1,阐明了该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模式、细胞功能和分子机制,为胃癌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同时,GPAA1作为酶的生化属性,可以考虑设计靶向它的抑制剂或是单抗,具有一定的临床转化价值。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范围内结核病疫情依旧严峻。耐药性结核病持续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尤其是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研究将为药物开发与疫情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结核分枝杆菌摄取铜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然而,其摄取机制尚未得到阐明。ABC转运蛋白因其广泛参与物质跨膜转运而受到人们关注。其中Rv1273c-Rv1272c经多项研究证实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密切相关,而该转运蛋白的功能尚未得到揭示。前期研究中
免疫毒素是一种由靶向部分连接毒素部分组成的融合蛋白。其中,靶向部分通常是抗体、抗体片段或生长因子等具有导向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能够通过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的受体将毒素部分靶向传递至病变细胞。毒素部分普遍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通过受体介导进入细胞后,可以发挥杀灭病变细胞的功能。根据来源不同划分,毒素部分可以来自微生物、植物、昆虫和动物等。绿脓杆菌外毒素和白喉毒素是两种获得广泛研究的细菌毒素,目前已有相应
目的:女性罹患慢性肾脏病的数目显著低于男性,且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速度也明显低于男性,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在女性进入绝经后期逐渐消失。雌激素的撤退无法完全解释绝经后女性肾功能恶化,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参与调控肾脏疾病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绝经所引起的激素改变不仅仅表现为血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同时伴有FSH水平的剧增。高循环FSH水平可能参与绝经相关的病理改变的现象已经引起人们关注。目前尚无流行病
第一部分TRIM59抑制TC45去磷酸化STAT3促进EGFR/EGFRvⅢ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目的:EGFR/EGFRvⅢ亚型胶质母细胞瘤致病因子和致病机制不明,本研究旨在探讨TRIM59在EGFR/EGFRvⅢ亚型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TRIM59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细胞增殖实验、软琼脂克隆
研究背景:认知功能障碍是轻度脑外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手段对mTBI患者认知功能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做出有效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与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
SUMO(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化修饰通过影响底物蛋白质的功能参与调控机体多种生理与病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UMO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UMO化修饰直接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干性从而影响肿瘤的进程,同时也通过调控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具备抗肿瘤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表现为抑制性表型,
目的目前采用的传统“五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DR)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仍面临着许多挑战。本课题旨在探讨全新“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单椎板入路SDR治疗SCP患儿的应用前景,评估术后1年以上的中短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并通过与“五分法”神经
目的:磁抽搐治疗(MST)是电抽搐治疗(ECT)的一种潜在的替代治疗方法。但是目前MST研究多聚焦于抑郁症,而缺乏关于该疗法应用在作为ECT主要指证的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试验使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究磁抽搐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辅助治疗手段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神经可塑性机制。方法:79例住院患者随机接受10次MST或ECT治疗,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
研究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嗅觉障碍与总体认知功能及各认知域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病门诊的577名原发性PD患者,将16项嗅棒气味识别能力测试(Sniffin’Sticks test-16,SS-16)得分小于8.3分的患者纳入嗅觉障碍组,大于等于8.3分的患者纳入嗅觉正常组。记录两组
胰腺癌是人类中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年中,5年生存率仅为5%。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人类胰腺癌最常见的形式,占所有病例的95%以上,并且几乎所有PDAC患者都死于肿瘤细胞其他器官或脏器转移。KRAS基因和P53基因的突变被认为是PDAC的驱动事件和最常见的突变事件;然而,针对突变KRAS和P53基因的靶向处理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鉴别胰腺癌细胞中新的常见细胞脆弱性,并确定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