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球乳腺癌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发病人数一直占居女性恶性肿瘤第1位。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在2013年,美国大约有23.2万个新增乳腺癌病例,约39620人死于乳腺癌。中国尽管目前尚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乳腺癌发病率也逐年增高,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甚至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因此我国乳腺癌防治状况不容乐观。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我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略概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早期乳腺癌甚至被称为“可以被治愈的癌症”;但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乳腺癌细胞逐渐发生变化,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那些脱落的肿瘤细胞进入循环血流并游离到机体的不同组织即所谓细胞源性转移。这些脱离原发瘤并与转移相关的肿瘤细胞即是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 。在肿瘤转移的早期阶段是很难确定转移部位的,因此CTCs被看作是肿瘤的“液态”活检标本,为原发瘤和致命转移提供了便捷的检测途径。目的:我们想了解MUC1 DNA适配子修饰壳聚糖/羟磷灰石纳米芯片捕获乳腺癌细胞系MCF7及人造血中"CTCs"的特异性和捕获效率,摸索MUC1 DNA适配子的适宜浓度以及实验参数,验证MUC1 DNA适配子对乳腺癌的高亲和力,进而了解MUC1 DNA适配子修饰的壳聚糖/羟磷灰石纳米芯片用于捕获临床转移性乳腺癌病人血液中CTCs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对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的MUC1 DNA适配子修饰壳聚糖/羟磷灰石纳米基底膜,首先探究了适配子的最佳修饰浓度,然后利用MUC1 DNA适配子修饰的纳米基底膜芯片特异性捕获人造血样本中的CTCs,采用PE/FITC/DAPI三色荧光对捕获的CTCs进行鉴定。结果:1.实验结果表明MUC1 DNA适配子浓度达到5μM以上后,修饰壳聚糖/羟磷灰石纳米芯片即可让芯片获得最大捕获效率,适配子浓度继续增高,捕获效率提升不再明显;在芯片与细胞液或处理好的人造血孵育时间达到45分钟后,捕获效率不再随时间明显提升。2.实验结果表明用MUC1 DNA适配子修饰壳聚糖/羟磷灰石纳米芯片捕获乳腺癌细胞系MCF7捕获效率在60%以上,捕获人造血中MCF7细胞捕获效率在58.68-63%。3.实验结果表明MUC1 DNA适配子与MCF7细胞有高度特异性与亲和力,可以取代传统的CTCs捕获抗体anti-EpCAM, MUC1 DNA适配子修饰的壳聚糖/羟磷灰石纳米芯片可以用于临床乳腺癌病人CTCs捕获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MUC1 DNA适配子可以取代传统抗体anti-EpCAM捕获乳腺癌细胞,用其修饰壳聚糖/羟磷灰石纳米芯片后能高效特异性捕获人造血中MCF7细胞,为临床乳腺癌病人CTCs捕获研究提供了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