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me Theory and Defamiliariz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Classic Chinese Poetry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tt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框架理论来源于西方认知科学,是关于认知主体在组织信息时注意力的分配问题的理论,并随着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而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国外,近几十年里它的研究对象目前主要为英诗。近来,该理论也被一些国内的学者引入中国,并用于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可这些研究却极少涉及到古诗词的意境,在国内,与古诗词相关的框架理论的应用多是从诗词语言的翻译角度开展。而中国经典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来,代代相承,传颂不已。事实上,国内有关中国经典诗词的鉴赏多是从意境构造的或真实或想象的诗意画面着手,然却极少涉及到意境陌生化。因此本课题将当代西方认知诗学的理论应用到中国经典诗词意境陌生化的分析上,是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框架实际上是一种储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或根据经验和知识建立起来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框架内储存的知识最起码会被一个语言团体中的一部分人所共有。意境可以分为框架内意境(亦称熟悉意境)和框架外意境(亦称陌生意境),前者通常可以被人们所储存的认知框架认知,后者则通常不能达到这种效果;这也是本课题将重点研究的对象,即意境陌生化。框架外意境实际上是作者为了延长认知者们对框架内意境的审美感受,增加感受的难度而故意采用反常化的方式来描写某事或某物造就的。对于与所储存的知识和经验相吻合的意境信息,人们就用传统框架来处理他们即可;若新信息与传统框架不相符,人们有必要根据文本提供的认知凸显或认知焦点转变认知视角,对规约框架进行调整或重构,使凸显的陌生意境与诗词的主旨一致以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这里,本课题将以认知诗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框架理论具体地对中国经典诗词陌生意境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等进行研究,旨在为中国经典诗词的意境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中华博大精深的诗学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以西方诗学理论和汉语实际结合提供一个切入点,推进西方诗学理论本土化。
其他文献
认知诗学在西方发展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并热衷于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随着两届“认知诗学大会”的召开,许多国内学者开始将认知诗学与中国经典诗歌的研究
主题及论题陈述:自人类社会成形以来,期间的发展包罗了多重特征,其中就有其政治方面的特征。作为重要社会活动的一种,翻译不会被排除其外,尽管翻译应有其应守的客观性。其中尤以圣
华裔美国文学是一部殖民,后殖民,同化与反殖民的历史,它涉及的主题探讨了处于边缘化危险的民族所关心的诸多问题,如:主流社会同化,接受主流文化的一代与上一代的关系,文化身份,性别
文化翻译理论将文化传递视为翻译的重要使命,而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在面向另一语种受众时,其字幕翻译质量将直接影响电影的接受程度。而现今字幕翻译乱象丛生,许多
威廉·斯坦利·默温在当今美国诗坛德高望重,其诗作屡获大奖,从普利策奖到美国国家图书奖,几乎囊括了美国诗坛所有的奖项。默温也常被认为是美国诗歌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之一,自1952
作为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和影响最大的战争,越南战争对当代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越战文学。中国学者在90年代才初涉该领域,但也取得了一定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1873—1939),英国小说印象主义创始人之一,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在英国文学史上极具特殊性。他的文学之路可谓多舛:在青年时代未被认可,
唐·德里罗(Donald Richard“Don”DeLillo,1936.9.20-)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被冠以“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头衔。德里罗的创作力图再现美国当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