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两种不同解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lin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杰洛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问世以来引发了评论家的许多争议,褒贬不一,但其销售量却长久不衰。这一现象足以证实进一步研究该小说的必要性。由于许多评论家的争论焦点都集中在该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是否安全渡过精神危机这一问题上,笔者拟通过详细解读作品为此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答案。本论文通过对小说细节的深入分析,证明该小说有两条结构平行却导致对立结论的线索主线。顺着第一条主线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该小说反映的是少年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困惑,以及他由迷惘到醒悟的“入世”(initiation)过程。然而,按照第二条主线所提供的线索进行逻辑推理,该小说反映的却是一个现代人在充满荒诞现象的社会中如何陷入无助和迷惘的困境,精神一步步走向崩溃,最终彻底迷失自我的过程。从第一条主线的角度来看,主人公的入世过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他对爱情、对死亡以及对自我等问题的认识过程。对作品结构的深入分析显示,这三个过程的发展模式极其相似。霍尔顿的自闭造成了爱情危机,生活中的变故和死亡无时不在困扰着他的情感世界,而他寻找麦田守望者的愿望又屡屡受挫。然而,这一切都没有造成他的沉沦。在他妹妹菲比的帮助下,一系列的顿悟使他最终悬崖勒马,摆脱危机,走向成熟,回归社会。从第二条主线的角度来看,霍尔顿对爱情、对死亡以及对自我等问题的态度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并不是向融入社会的方向发展,恰恰相反,荒诞冷漠的社会使他越来越痛苦地被幻灭感包围,以至不可自拔,直至精神彻底崩溃。不难看出,针对这部作品所做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诠释有力地印证了法国文艺理论家罗朗·巴特的后结构主义观点,即文本是多元的,对其结构的分析可以从任一点延伸、发展、深化,并由此归纳出多种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主题意义。
其他文献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教育技术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美国AECT1994定义的引入,对我国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学者在借鉴、吸收94定义的
开放平台技术的现状开放平台的出现是为了将资源进行更好的整合,这种资源包括编程的模型、超大文件系统、海量的数据库、监控调度的管理等等,这些资源如果最终进行有机的整合,能
对于城市来说,节日标志着整体氛围的转换:路灯的颜色变了,街道上到处悬挂着闪亮的装饰,节日来临时,当地民众把昔日沉闷的市中心变成一场大型的庆典秀场。正如家庭成员用饰品
创作语境和读者接受的变化是导致1930年代林语堂创作转型的重要原因。1923年其归国时的北平虽已没有了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如火如茶,但当时言论尚较自由;而1930年代的上海,一方
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于技术创新。本文从制造业创新的角度入手,以技术经济学、技术创新学、产业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制造
小学初中衔接阶段是学生产生学习适应性变化的关键期。为了了解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结构和发展特点,本研究自编问卷,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小学初中衔接阶段学生学习适应性
装配工作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设计阶段对产品的可装配性进行分析,尽早解决处于生产下游的装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保证产品可装配性,提高装配效率,降低研制成本,缩短
近年来,问题提出的研究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在课程论领域,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被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论领域,问题提出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而在学习论领
任何一种政治现象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念诉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WTO的加入。目前,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重要的宪法问题,它根源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与相应的观念理论,进而在此基础上指导着宪法的制定与实施。本文所要阐述的近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