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期中日两国对西方文献翻译的研究

来源 :长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ming8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53年,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压力下,日本也结束了闭关自守,从此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开展了明治维新运动,迎来了辉煌的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在抵抗侵略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完成了向近代的过渡。在西方文化的传入过程中,翻译作为媒介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本论文想通过分析对这一时期西方作品的翻译情况,发现因为中、日两国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存在着差异,西方文化传入中、日两国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首先,中国学者们自古所带的优越感让他们对外国的文化一直抱有排斥心理。因此西方文献传入的时间中国明显迟于日本,而且翻译的方法和手段等不尽完善。在翻译手段上,中国依赖于欧美翻译的帮助,被动的从西方书籍中学习他们的思想、文化、技术等。本论文所研究的时间范围为19世纪末期。笔者选择了中、日两国的19世纪末期的这一时间段进行对比研究。因为两国走向近代的时间都是在十九世纪中期,大致相同。而且,在即将进入启蒙期的动荡中,更能够清楚地体现出两国如何通过译介来受容西方文化的过程。笔者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总结出中、日两国各自对西方书籍的译介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了该时期中、日两国的翻译背景,翻译方法及翻译用语等因素,以及两国形成这种异同的民族性、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另外,提起译介研究,离不开当时中、日两国最有代表性的翻译家严复、福泽渝吉等四人。因此,本文在第三章对四人的翻译思想及方法进行了个案分析,集中反映出中、日双方在西方作品的翻译方面的人文环境方面的文化差异。并且集中分析对比中村正直和严复翻译的《自由论》一书,详细讨论两国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及翻译方法。基于上述种种,在本论文的最后一部分,笔者归纳出自己的观点,即通过对中、日两国19世纪末期在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方面的对比研究,在中、日两国对西方文化的认知、文化纲领,文化政策以及文化传播主体四方面总结出了中、日两国对待西洋文化在翻译方面的差异性。本论文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中、日文化交流上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写作过程中,笔者深感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评估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分析影响焦虑、抑郁心理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心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表,并
左归丸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为“阳中求阴”的代表方,具有滋肾补阴的功效和纯补无泻的特点。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及骨折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市场营销成为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人工智能属于计算机和智能终端领域的新科技,它经过优化在程序上建立深度记忆的神经网络,利用多个强大的中央处理器组合运算,实现了自我学习的综合过程。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途径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文章分析研究了高校网络舆情管
本文以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双音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利用词汇学和语法学理论,综合描写、分析与比较的方法,探求明朝时期双音形容词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在对《徐霞客游记》双音
王符的《潜夫论》是研究东汉政治、经济、哲学、历史以及东汉时期语言特点的重要著作。作为处于汉语史上古到中古过渡时期的一部作品,书中出现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词语以及
人们总是希望使用最经济的语言来实现最佳的交际意图,因此追求语言的经济性被认为是语言普遍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学家把语言及语言交际的这种简约性趋向通常叫做“经济性
虽然近年来,一些文化学派及哲学学派的翻译理论家们不提倡进行翻译标准研究,然而,其作为翻译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也是译文质量测评的标准,依然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翻译
“A又非A”矛盾表达式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表达式。它在语义结构、语法结构、修辞功能和修辞理据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修辞学,借用逻辑学、语义学、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