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近年来,一些文化学派及哲学学派的翻译理论家们不提倡进行翻译标准研究,然而,其作为翻译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也是译文质量测评的标准,依然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翻译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借用众多学科知识研究翻译活动,使得翻译理论发展丰富多样,因而,不同的翻译标准也相应被提出。然而,尽管目前已经存在基于心理表征的翻译研究,基于心理表征的翻译标准却乏人问津。心理表征是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以语言学、心理学尤其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Bell提出了一个翻译的心理过程模式。但他没有对翻译标准作评价。因此,心理表征视角的翻译标准研究可以说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一处空白。心理表征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通过逻辑推测及心理学实验证明,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表征以表象、命题表征、概念及图式这些形式存在。Jackendoff提出了对心理表征的独特解释,并认为人类语言理解及语言产生均基于一种核心层面的心理表征,即概念结构。心理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对语言的最终理解是在内心构建相应的心理表征。对句子的理解包括命题表征和语言表征,语言表征在记忆中存在的时间极短,除非其本身传递特殊信息,如修辞,笑话等。对语篇的表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表层表征、命题表征和心理模型。基于上述的心理表征知识可以探讨翻译活动中三类主体的心理表征。论文对比了原语读者及译语读者的心理表征,由于人类众多的相似生活经验,很多时候,源语读者及译语读者存在基本相同的心理表征;有些时候,由于不同的文化赋予同一概念不同的属性,源语读者及译语读者对同一概念现象的表征存在不同,这时译者可采用明示化或者直译加解释等的翻译策略补偿这种不同;有时由于不同的知识结构背景,人们对于同一概念存在不同的心理表征,这种相异也存在于同一语言的读者间。由于其担任的角色任务,译者的心理表征相对两类读者更复杂。其心理表征除了理解原文后建构的表层表征、命题表征、心理模型,还包括原语及译语两种认知语境,即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语言图式及知识图式。在心理表征基本知识及对三类主体的心理表征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心理表征视角的翻译标准:译文使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或最相似的心理表征。在这一翻译标准的指导下,译者翻译时采取的原则就应当是:理解原文作者意图时顺应源语认知语境,以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的心理表征,在将此心理表征转换为译文语言形式时,顺应译语认知语境。基于人类相似的世界经验,这一翻译标准具有可能性;它还具有心理表征的属性,即非语言性,将人类认知因素纳入对语言意义的解读,可以解释为何不同时期人们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