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研究双头驱动蛋白的运动机理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ei39602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驱动蛋白是细胞内通过水解三磷酸腺苷在微管上持续定向运动的双头分子马达,在细胞内货物的运输及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分子马达关键性的问题是其化学力学耦合机制,对其研究有助于生物物理学的发展。自从驱动蛋白被发现以来,研究者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手段研究了驱动蛋白的动力学特性,取得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了解释驱动蛋白的运动机理,研究人员提出了驱动蛋白的传统运动模型,认为驱动蛋白运动的动力来自于颈链对接,但是实验上发现颈链对接前后的自由能变化不足以提供驱动蛋白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另外实验上发现驱动蛋白也能够通过水解三磷酸腺苷作出后退运动,传统模型也无法对后退运动给出合理的解释。本论文以已知的分子结构、生化实验和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利用提出的模型,使用布朗动力学模拟和蒙特卡洛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驱动蛋白的运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我们利用提出的模型,对双头驱动蛋白的动力学运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合理解释了实验上发现的溶液黏度、外部加载力、ATP浓度、颈链长度、颈链对接、与驱动蛋白头部相连的小球等因素对驱动蛋白动力学运动的影响,得到了与单分子实验相符的数值模拟结果。用统一的参数解释了野生型驱动蛋白和颈链加长突变体驱动蛋白的动力学特性,成功解释了颈链加长突变体在外力大于失速力时出现的后退运动现象。(2)实验上发现茎部较短的驱动蛋白连续两步运动的平均驻留时间一快一慢,而且茎部越短驱动蛋白步进运动的不对称性越明显。我们利用提出的模型计算研究了驱动蛋白步进运动的不对称性,发现横向外部加载力和纵向外部加载力都会使得不对称性增加,这与实验结果是一致的。我们的模型给出了驱动蛋白步进运动的不对称性的分子机理。我们预测颈链加长突变体不存在步进运动的不对称性。(3)我们利用提出的模型,详细计算了不同种类的驱动蛋白(野生型和颈链加长突变体)的运动长度,合理解释了实验上发现的驱动蛋白的运动长度与外部加载力方向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另外,计算结果合理解释了实验上发现的增加磷浓度对驱动蛋白运动长度的增强效应。我们预测了当小球与驱动蛋白头部直接相连时运动长度与外部加载力之间的关系,将来可以通过单分子实验验证。(4)我们利用提出的模型,详细计算了三种不同家族的驱动蛋白(Kinesin-1,Kinesin-2和Kinesin-5)的动力学特性。数值模拟得到的三种家族的野生型驱动蛋白和颈链长度变化突变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长度随外部加载力的变化关系与单分子实验结果一致。计算研究表明三种家族的驱动蛋白的运动机理相同,不同的动力学特性是由化学反应速率和驱动蛋白与微管之间结合能的强弱不同导致的。(5)我们利用提出的模型,计算研究了驱动蛋白的脱离速率与外部加载力之间的变化关系。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驱动蛋白的脱离速率随着负向外部加载力的增加表现出非单调增加的特性,随着正向加载力的增加表现出单调增加的特性。这与三个不同实验组的实验结果是相符的。我们的模型揭示了驱动蛋白的脱离速率随负向外部加载力的增加出现突然下降的原因。我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推广到对其它分子马达运动机理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模型和结论很好的揭示了驱动蛋白的运动机理,对于理解分子马达在线性轨道上的力学化学耦合机制具有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过渡族金属氧化物一直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重点。由于d电子的电荷与自旋、轨道的相互耦合,产生了丰富的新奇物理效应。随着异质结的制备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组合不同过渡族金属氧化物,从而实现量子演生现象的设计,因而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异质结界面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钙钛矿型作为过渡族金属氧化物中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晶体型受到了极大的关注。SrTiO3是其中被研究得最为系统和深入的钙钛矿型氧化物,其在氧化物电子学里的地位
低维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展现出大量新奇的物理特性,吸引着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的关注。本论文主要利用高温高压合成方法探索并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准一维链状结构的空位填充anti-Mn3Si5型三元化合物A3BX5,并对该系列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同时还对其相应的电输运性质、磁学性质以及热力学性质等基本物性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研究,并结合理论计算对其电子结构及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非晶结构物质(科学术语又称为玻璃)是构建我们这个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对应的稳态晶体,它在磁、热、力、光、电等方面都表现出许多不同的特性。根据热力学关系,非晶物质具有更高的自由能,因此它时刻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其性质随着时间不断改变,演化方式与所处环境和热历史密切相关。研究非晶物质的演化行为,对理解其非平衡本征特质以及材料的开发应用都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由于其无序结构的复杂性和宏观性质的非稳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表征材料微观结构强有力的工具。带有球差校正(aberration-corrected)的透射电镜更是因其出众的原子级分辨率、能直接探测材料中元素种类和价态而获得研究者们的青睐。在最近20年里,球差校正器(aberration corrector)的发明和改进使透射电镜的空间分辨率得到了关键性的提升,目前电镜的横向分辨率已经小到几十皮米,可与原子直径相比拟。值得关注的是,扫
近年来,二维材料和有机分子被视为是构建未来纳米尺度电子元器件的理想载体。自2004年石墨烯被成功剥离以来,我们发现它具备许多优异的性质,如: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良好的透光率、超高的杨氏模量、室温量子霍尔效应、魔角超导转变等,这些极大地鼓舞了研究者们对二维材料的深入探索。自石墨烯之后,碳族其他元素的单组分二维材料(硅烯,锗烯,锡烯等),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二维材料(二硫化钼等)相继被发现。这些新型二维
多价态的钙钛矿过渡族金属氧化物(ABO3-x)因其关于氧的化学计量学迷人的物理性质而受到了持续的关注。通过调节钙钛矿氧化物中过渡金属离子的配位环境,过渡金属的氧化态、金属-氧-金属键角、以及总的载流子浓度能够被改变,为调控钙钛矿氧化物中磁性、铁电性、超导性等提供了途径。精准的控制钙钛矿氧化物中氧的非化学计量学的能力至关重要,也构成了可逆控制其物性的先决条件。钙钛矿氧化物中氧的非化学计量学与其晶格中
低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量子效应与物理性质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一维半导体Ge纳米线,因具备高的空穴迁移率、低的超精细相互作用,高的朗道g因子以及与硅兼容等优点,使其在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硅基自旋量子比特及基于马约拉纳费米子的硅基拓扑量子比特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采用传统的气-液-固生长方法得到的Ge纳米线存在金属污染、转移以及排列的问题,而采用分子束外延生长方法生长面内且有序排列的Ge纳米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几种插层铁硒材料的晶体结构与基本物性,探索了插层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情况,以及其对材料电子结构和基本物性的影响。我们设计合成了几种电子和空穴掺杂的铁硒基超导体,取得了以下进展:首先,借助溶剂热的方法,我们将体积较小的碱金属锂与1,2丙二胺分子共同嵌入到了铁硒层间,成功地在Lix(1,2-C3N2H10)0.37FeSe体系中实现了连续大范围(0.06~0.68)电子掺杂调控,其超导电性
本论文的目的是在过渡族金属低维化合物中探索新型磁性材料,主要对几种准一维和层状的铬硫族化合物及铬砷族化合物进行制备和物性表征。实验上,首先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获得新化合物的粉晶样品并确定其晶体结构,而后采用助熔剂法生长新物相的单晶并对其性质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Rb2Cr Se2,并对其结构和磁学性质,尤其是1/3磁化平台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该化合物在结构
纳米颗粒的热稳定性和表面扩散行为对其实际应用和器件加工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的实验表征技术还无法精确地给出纳米颗粒在高温下的结构演变过程及其在表面的扩散机制。另一方面,合理利用纳米颗粒的融合是一种自下而上加工微纳米电子器件的方法,随着器件尺寸的进一步缩小,在原子尺度理解纳米颗粒的融合机制十分重要。本论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原子精度上研究了纳米颗粒及其阵列的熔化行为、在固体表面的扩散机制及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