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esne)自从国外引进,由于其口感好,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又加上栽培周期短、结果实多、经济效益高,近几年来在我国取得了迅猛发展,尤其是山东等北方地区。但草莓容易遭受叶斑病、白粉病等多种病害的严重威胁,制约了其发展。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一方面能够分泌产生一些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如生长素等)来直接促进植株生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产生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从而减缓植物病害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影响。利用PGPR菌株促进草莓植株的生长及抑制其病害威胁,促进草莓植株生长,提高草莓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通过在草莓和非洲菊根际筛选有产蛋白酶能力、解磷能力、产IAA能力、解钾能力、产铁载体能力、拮抗病原菌能力的细菌,进行鉴定;并从中筛选效果好的细菌进行培养基优化,进一步应用于草莓植株盆栽试验验证其促生效果,为草莓微生物肥料的研制和应用提供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草莓和非洲菊根际共筛选到产蛋白酶能力的菌56株、解磷能力的菌6株、产IAA能力的菌10株、解钾能力的菌17株、产铁载体能力的菌39株。经功能筛选从中选取4株效果好的菌株通过菌体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鉴定K1为西姆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KFH3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FJ06-10为皱褶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CT1-7为气单胞菌(Aeromonas aquariorum)。对这四株菌进行培养基优化,以添加2%葡萄糖的豆芽汁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将CT1-7的最优碳源确定为米糠,最优氮源为硝酸铵,最优无机盐为磷酸氢二钾;FJ06-10的最优碳源确定为麦麸,最优氮源为豆粕,最优无机盐为碳酸钙;K1的最优碳源确定为蔗糖,最优氮源为豆粕,最优无机盐为磷酸氢二钾;KFH3最优碳源确定为蔗糖,最优氮源为硫酸铵,最优无机盐为磷酸氢二钾。再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为:CT1-7最优的培养基配比是米糠3%,硝酸铵1.5%,磷酸氢二钾0.3%;FJ06-10最优的培养基配比是麦麸3%,豆粕1.5%,碳酸钙0.3%;K1最优的培养基配比是蔗糖3%,豆粕1.5%,磷酸氢二钾0.3%;KFH3最优的培养基配比是蔗糖3%,硫酸铵1.5%,磷酸氢二钾0.3%。通过应用潜力评价研究单一菌株的应用效果。试验设四个处理,其中接种K1为处理1;接种KFH3为处理2;接种FJ06-10为处理3;接种CT1-7为处理4,以不施菌处理CK作为对照,测定菌剂对草莓叶片酶活、植株重量、根际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K1、KFH3、FJ06-10、CT1-7这四个菌对草莓苗期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与CK相比,草莓植株的鲜重和干重都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地草莓植株的干重分别提高了18%、104%、76%、81%,其中地上部分分别提高了23%、128%、82%、95%,地下部分分别提高了6%、76%、63%、61%。土壤中的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四个处理都比对照酶活提高了,50天时,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和丙二醛活性四个处理均能与对照CK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1),处理2、4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对照CK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处理1有显著性差异(p<0.05),过氧化物酶活性CK与处理1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处理4够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提高了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