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修复新模型研究IL-13及其下游15LO1在哮喘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它被认为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共同引起的多因素疾病。人气道上皮细胞(HAEC)处于人体与周围环境的交界处,是呼吸道抵御外界刺激,如微生物、过敏原等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实验过程中无法在人体支气管内行任何形式的损伤,对于上皮细胞损伤修复的研究多采用细胞培养的方式。其中,气液平面细胞培养模式(ALI)在最大程度上模拟了人体内情况,培养的细胞会处于极化状态,细胞的上层会分化出纤毛。但ALI培养状态下,细胞间连接紧密,划伤实验不稳定,且难以观察。所以对ALI培养下HAEC损伤修复过程的研究具有挑战性。白介素13(IL-13)是一种重要的2型辅助性T细胞(Th2)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已知IL-13与气道上皮重塑相关,它对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尚存在矛盾。有人认为,虽然IL-13会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使哮喘进展,但它可以使HAEC愈合增快,对细胞损伤修复起促进作用。更多研究认为IL-13降低HAEC损伤修复。15位脂氧合酶-1(15LO1)是一种脂氧合酶,Th2反应影响上皮细胞的因素之一,15 LO1可催化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15LO1及其产物在哮喘肺组织中升高,在体外培养环境下,白介素4(IL-4)和IL-13上调15LO1。目前,并没有关于15LO1对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修复影响的研究。本实验旨在探索新的划伤方式,研发新的、简单易操作的损伤设备,以提高ALI培养状态下,上皮细胞损伤的一致性,从而标准化地比较不同疾病状态下、不同刺激条件下,细胞损伤修复的差别。同时探索新的观察方式,以得到清晰的ALI培养细胞图像,观察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迁移的动态过程。利用新发明的损伤器械及新建立的观察方法,对比哮喘患者HAEC与正常人细胞损伤修复能力的差别,并评价IL-13对损伤修复的影响,再评价其下游15LO1对HAEC损伤修复的影响,并观察细胞迁移和增殖在其中的作用。方法:1.支气管镜检采集正常人(HC)、轻中度哮喘患者(MMA)和重度哮喘患者(SA)的HAEC,通过ALI培养方式获得接近人体支气管内情况的上皮细胞,并研制新的损伤器械,改进ALI培养状态下细胞划伤的方式,与传统加样枪头所行的划伤方式进行对比。采集2mm×10mm大范围细胞划伤及愈合图像,以较大面积的损伤图像采集避免局部小范围采集引起的误差。获得规则图像后,连续观察细胞损伤修复情况,确定最佳观察时长及间隔。建立新的显微镜下ALI培养方式,这种新方式在持续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损伤修复及运动情况的同时,也保持ALI培养状态。观察发现,损伤修复在24小时内最为活跃。接下来,在24小时内,进行每20分钟一次的显微镜拍照,获得细胞运动的连续动态图像,观察每个细胞迁移状态,IMARIS软件分析每个时间点、每个细胞的X轴、Y轴坐标。在spyder软件中anaconda运算环境下,通过Python程序计算每个细胞在每个时间点的迁移总速度、沿X轴正向迁移速度以及各组样本正向愈合细胞百分比,研究损伤修复过程中,HAEC的具体迁移过程。2.本实验通过上述新的划伤方式对比HC对照组、MMA组和SA组HAEC在ALI状态下损伤修复整体情况,并观察IL-13对损伤修复的影响,之后在IL-13刺激条件下观察15LO1酶抑制剂BLX2477对损伤修复的影响。利用上述新的显微镜下ALI培养方式观察细胞迁移,获得每个细胞迁移路径,对比上述不同疾病状态、不同刺激条件下,细胞迁移总速度、沿X轴正向迁移速度及正向愈合细胞百分比。为了进一步比较HC对照组、MMA患者和SA患者细胞迁移方向的差异,将迁移方向分为两个参数,即细胞迁移相对于水平线的平均角度Theta(θ)和迁移方向逆变率Kappa(κ)来分析细胞迁移方向。对损伤后的HAEC行免疫荧光染色,统计Ki67及Ed U阳性染色细胞比例,对比不同刺激条件下细胞增殖的差异。结果:1.对比传统用加样枪头进行的划伤与新研制的损伤器械划伤的区别可见,加样枪头划伤区域形状不规则,划伤两侧边缘距离在各水平线上差别很大,划痕边缘可见细胞大片折叠区域。而改良的划伤方式划伤区域形状规则,近似长方形,划伤两侧边缘距离在各水平线上差别不大,划伤更为稳定。采集2mm×10mm大范围细胞划伤及愈合图像,以这种较大面积的损伤图像采集可以避免局部小范围采集引起的误差。每8小时采集一次,连续观察损伤修复图像,可见正常HAEC在24小时左右即接近完全愈合。根据上述损伤修复观察可知,HAEC在24小时内损伤修复更为活跃,新建立的显微镜下ALI培养系统观察此时段内细胞迁移情况,分析单个上皮细胞的迁移轨迹,进一步得出细胞迁移的具体参数:迁移总速度、沿X轴正向迁移速度及正向愈合细胞百分比,可评估HAEC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具体迁移状态。2.对比不同来源及不同刺激条件下上皮细胞48小时内损伤修复情况可见,HC组在24小时即达到100%愈合,MMA组及SA组较HC组损伤修复明显降低。比较HC组、MMA组、SA组所有样本加入IL-13后总体情况可见,细胞损伤修复明显下降,其中HC、MMA组,加入IL-13后,细胞损伤修复明显下降,而SA组,加入IL-13后,细胞损伤修复的下降无统计学意义。在加入IL-13的同时,对各组细胞分别加入DMSO及15LO1酶抑制剂BLX2477,IL-13+BLX组与IL-13+DMSO组相比,细胞损伤修复明显升高,总体及各组内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细胞迁移实验显示,HC组、MMA组、SA组细胞迁移总速度、正向愈合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差别,但HC组X轴移动速度高于MMA组及SA组,MMA组高于SA组。加入IL-13后,细胞迁移总速度、X轴移动速度及正向愈合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下降。加入IL-13同时,分别加入DMSO及BLX2477,IL-13+BLX组与IL-13+DMSO组相比,细胞迁移总速度、X轴移动速度及正向愈合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细胞增殖实验显示,IL-13在损伤初期提高细胞增殖,加入15LO1酶抑制剂或转染降低15LO1的表达均可以降低IL-13对增殖的影响。结论:1.新研制的损伤器械划伤形状规则,划伤更为稳定。连续48小时采集损伤修复图像,保证了观测损伤修复整体过程的完整性,为观察各种疾病状态、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完整损伤修复过程及愈合情况提供条件。利用新建立的显微镜下ALI培养系统,观察到损伤修复前24小时,即最为活跃时段细胞迁移总速度、沿X轴正向迁移速度及正向愈合细胞百分比,可描述HACE迁移情况对损伤修复的影响。2.正常人HAEC损伤修复能力高于哮喘患者,细胞迁移状态优于哮喘患者。IL-13通过影响细胞迁移速度、方向降低HAEC损伤修复,而细胞增殖在此过程初期不起主要作用。15LO1酶抑制剂可降低IL-13对损伤修复的影响,通过提高细胞迁移速度改善HAEC损伤修复。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立足我国老年龋病常见且多发的现状,且大量文献提示老年龋病引起的疼痛、咀嚼障碍往往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导致其他全身慢性系统疾病的患病几率增高,成为困扰其生活的主要问题。我国最近一次的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指出,我国老年患龋率为98.0%,由此可见,我国老年龋病的防控和治疗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寻找老年龋病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构建其有效的预测模型,以及在外推人群中进行其泛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指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是国际疼痛学会(IASP)官方学术期刊PAIN在2011年1月明确的。由于NP的发病率较高而且临床治疗效果不确切(尤其是老年患者,年龄≥60岁),使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许多研究包括很多基础和临床研究揭示了一些NP的发生和维持机制,但其具体发生发展机制仍未能明确。因此,NP仍
目的:妊娠期肥胖和后代的出生结局是关系着两代人健康福祉的重要事件。奶类及其制品作为一类重要的营养食物,被发现可能与妊娠期肥胖和出生结局有关。但既往的研究证据并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而且大多数研究与我国具有时间、地域和人群上的异质性。因此,本研究基于“东北区域母胎队列”,旨在描述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现状,并进一步探索和验证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对妊娠期肥胖相关结局以及出生结局的影响,力求为我国妊娠期营
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全球广泛流行,造成了极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CKD引起的矿物质代谢紊乱和骨病(CKD-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可导致血管中膜钙化和骨代谢异常,是CKD患者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的重要原因。高磷环境下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表型转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炎性自身免疫病。以滑膜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RA患者的外周血和滑膜局部存在的复杂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网络使炎症环境持续存在。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FLS)既是RA关节炎症损伤的效应细胞,也可导致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在关
目的:胃癌,是全球癌症发病率第五,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第三的癌种。它在我国的发病率为第二位、死亡率为第三位。无论是在全球还是我国范围内,胃癌都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癌症之一。尽管随着标准术式推广,手术技法日渐纯熟,其它辅助治疗手段的提高,并且在分子机制、治疗选择和理解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胃癌治疗水平有所提高,胃癌的预后仍不满意。因此,探寻胃癌发生发展中复杂的分子机制,为胃癌患者发现高效的胃癌诊断、预
背景与目的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闭合呈环状特殊结构的非编码RNA。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作为ce RNA之一,它可吸附miRNA继而影响mRNA的转录;结合RBPs(RNA结合蛋白)参与转录表达或翻译。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组成,广泛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的非编码小RNA。miRNA本身不具备编码功能,它主要通过与靶基因完全或不完全配对结合,
目的: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引发的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日益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在所有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引起的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率也高于正常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而2型糖尿病诱发的骨质疏松与其他类型骨质疏松相比,由于其具有复杂的病理机制,目前仍未解释清楚。高糖导致的铁离子超载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研究证实。线粒体铁蛋白(mito
目的: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东北部地区高发,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喉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近年来尽管喉癌在治疗上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标志物,易发生恶性增殖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加之缺少特异敏感的药物,喉癌患者的喉功能保存率及五年生存率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因此,研究喉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
研究目的: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排行第五、死亡率排行第四的癌症。胃癌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位于前列。虽然近年来外科手术技术不断进步、其它辅助治疗、靶向治疗手段不断提高,但胃癌的临床疗效依旧不满意。胃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依旧比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一些恶性肿瘤低。因此,探索胃癌进程中分子的调控方式,发现更有效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已成为胃癌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