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西方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跨国性企业逐渐把制造基地转入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取得利益的最大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跨国公司开始向中国逐步进行的产业转移。这些产业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并且使得中国在20世纪末至现如今近30年的时间内成长为世界工厂和制造基地,为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这也形成一种趋势,成为这些跨国企业的一种战略化竞争[29]。而项目管理的出现就使得企业在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如何管控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是企业成功进行产线转移的基石。 本文通过对生产线转移的过程中如何控制各个环节的时间进度,通过建立里程碑模式对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保证时间总体进度满足生产线转移预设的要求;利用甘特图对任务进行跟踪;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段设计,列出各个子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了确保产线转移成功,针对各个节点的时间进度,将产品的实现过程进行分解;针对每个阶段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工具的运用,例如运用FMEA失效模式分析,将产品在样品试制阶段的可能产生的不良原因按发生的概率逐一分析,并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达到提前预防的效果。在产线转移的两个重要因素时间进度与质量控制上按照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管控,使得生产线的转移能够达到预期所设定的目标。 作者结合瑞高汽车配件公司从波兰工厂转入power train项目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论述得出:里程碑法对项目的进度控制非常关键,通过设置里程碑,复杂的项目可以被分成各个阶段进行管理;针对产线转移各阶段任务的分解,对如何保证转移后的产品质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公司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产线转移方案,对公司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它企业进行产线转移时提供了案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