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角陶赛特绵羊是发展肉用羔羊的父系品种之一,原产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该品种绵羊生长发育快,早熟,耐热并适应干旱气候。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疆等地区开始从澳大利亚引进该品种。据相关研究报道,在无角陶赛特绵羊18号染色体末端微卫星标记CSSM18和TGLA122之间的区域有控制其肌肉生长发育的callipyge和carwell基因。实验选择微卫星标记CSSM18和TGLA122之间的9个微卫星标记(TGLA122、LS33、ILSTS54、UMP、MCM38、BDKRB2、MCMA26、MNS19A、CSSM18),检测其在无角陶赛特绵羊群体的多态性,同时分析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探究这些微卫星标记对无角陶赛特绵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今后陶赛特绵羊的分子育种打下基础。 实验选用新疆玛纳斯新澳种羊场的纯种无角陶赛特绵羊繁育后代160只,同时测量其出生重,间隔30天测定其1至7月龄体重和体尺指标(背宽、胸深、臀宽、体高、体斜长、胸围)。应用SSR技术分析无角陶赛特绵羊微卫星标记TGLA122、MCMA26、LS33、ILSTS54、MCM38、UMP、MNS19A、BDKRB2和CSSM18的多态性。其中微卫星标记TGLA122、MCMA26、LS33、ILSTS54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进行分型判定,微卫星标记MCM38、UMP、MNS19A、BDKRB2和CSSM18送往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完成,采用荧光PCR,3730XL测序列分析仪测序得出结果。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TGLA122、MCMA26、LS33、MCM38、UMP、MNS19A、BDKRB2和CSSM18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2733、0.3660、0.2744、0.7257、0.5322、0.7873、0.6218和0.4977;其遗传杂合度分别为0.4301、0.4824、0.3283、0.7606、0.5992、0.8028、0.6582和0.544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826,平均遗传杂合度为0.6580,这8个微卫星标记在该研究群体均表现中度或者高度多态,且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以用于无角陶赛特绵羊早期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标记进行关联分析。微卫星标记ILSTS54在该实验群体中无多态性。 利用SPSS13.0分析软件单因素方差法分析无角陶赛特绵羊微卫星标记TGLA122、MCMA26、LS33、ILSTS54、MCM38、UMP、MNS19A、BDKRB2、CSSM18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MCM38、BDKRB2、MNS19A、CSSM18在该群体均表现为高度多态,且对体重和体尺,均有显著性影响。初步认定,(1)微卫星标记TGLA122基因型158/158,微卫星标记MCMA26基因型196/196,微卫星标记MCM38基因型136/138,微卫星标记MNS19A基因型176/176、,微卫星标记BDKRB2基因型212/216,以及微卫星标记CSSM18基因型117/117对臀宽有显著性影响;(2)微卫星标记MCM38基因型138/150,微卫星标记MNS19A基因型168/176、176/176,微卫星标记BDKRB2基因型214/214,微卫星标记CSSM18基因型115/115、123/123、117/123对体重有显著性影响;(3)微卫星标记MCM38基因型132/143,微卫星标记MNS19A基因型172/176、176/176、168/172,微卫星标记BDKRB2基因型212/212、212/216以及微卫星标记CSSM18基因型117/117对背宽有显著性影响;(4)微卫星标记MCM38基因型136/138、138/150,微卫星标记MNS19A基因型176/176、168/172,微卫星标记BDKRB2基因型212/216以及微卫星标记CSSM18基因型117/117对胸围有影响;(5)微卫星标记MCM38基因型138/150,微卫星标记MNS19A基因型172/176、168/172,微卫星标记BDKRB2基因型212/216以及微卫星标记CSSM18基因型117/117对体斜长有影响;(6)微卫星标记MNS19A基因型176/176、172/176,微卫星标记MCM38基因型136/138以及微卫星标记CSSM18基因型117/117对体高有影响;(7)微卫星标记MCM38基因型138/150,微卫星标记MNS19A基因型176/176、168/176以及微卫星标记CSSM18基因型117/117对胸深有影响。以上各微卫星标记不同基因型可以作为无角陶赛特绵羊相应生长性状的分子筛选标记,为无角陶赛特绵羊的分子育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