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启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这些文本层面的课程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层面会是什么样子的?特别是在刚进入课改实验区的省市,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与把握是什么样子的?在课堂教学上都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吉林省于2007年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为我们解答前面提出的疑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丰富的素材,本研究取材于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吉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状况调查与发展策略研究”在2008年对吉林省的所有地级市实地调研所得的课堂教学录像,具体的研究内容确定为:吉林省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梳理。本研究在借鉴以往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自身特点,开发了研究工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框架”。研究利用该评价框架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及物理环境五个维度的二十二个视角切入,坚持用实证的方法,用质性描述分析和量化等级评定相结合的做法对吉林省24所高中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录像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全方位解读,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显示,吉林省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众多视角上都表现出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中透过创新、评价、目标、内容等视角反映出的课堂教学问题尤为严重。本研究最后将评价框架中所有视角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梳理归纳为六个主要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零起点”水平;教师的课程意识欠缺;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偏低;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重视不足;课堂中缺少思考和创新的文化氛围;物理环境建设的后续投入不足。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论文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现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相关研究的梳理;第二章是对本研究的研究设计与过程的介绍,对研究所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框架”的开发过程及框架内容、视频编码方法及等级评定的过程、等级评定数据的汇总与分析处理等研究过程有详细的展示;第三章主要结合样本课堂的教学实例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框架”的各个观察视角中展现出的课题教学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展示和分析;第四章是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的归纳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希望本研究能为课改初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乃至整个课程实施的改善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