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luence of Translator's Cultural Identity on Translation: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l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成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作为一部重要的中国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创造性心灵的灵感源泉,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过去对《中庸>英译的研究大多侧重于译文本身,而研究译者的文化身份如何影响《中庸》的翻译这方面并不多。因此,本文借助平行语料库比较分析理雅各和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结合他们各自的文化身份,探究其对《中庸》英译的影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翻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研究者不再将翻译仅视为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更多关注文化在翻译中的影响和作用。“文化身份”作为全球后殖民语境中文化研究的一个关键词,为翻译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分析译者文化身份有利于我们对译者的翻译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文化意图等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中庸》的两位译者-理雅各和辜鸿铭,在学界享有盛名,各自拥有其不同的文化身份。理雅各(1815-1897),19世纪英国汉学家、苏格兰新教传教士,他翻译的《中国经典》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辜鸿铭(1857-1928),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学者,他一生都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并在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中居于独特地位。基于此,本文分析讨论了两位译者翻译目的对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的影响;译者宗教信仰和源语文化对《中庸》核心概念和文化信息解读的影响;译者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法对其译本语言风格的影响等等。笔者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对译者文化身份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此项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及本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回顾文化身份的发展,介绍《中庸》及其文本翻译的历史进程。第三章分析《中庸》英译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分别探讨理雅各和辜鸿铭两位译者的文化身份。第五章借助平行语料库对比分析《中庸》文本,论证译者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的影响。第六章结论部分,总结全文。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骆驼祥子》及其各个英译本进行研究。本文将选取原著和其英译本Rickshaw Boy作为研究对象,拟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
目的掌握甘南藏族自治州中间宿主棘球蚴感染状况,为本地区包虫病的传播动力学研究及开展大规模包虫病防治做好前期工作。方法对碌曲县和玛曲县当地牦牛、绵羊作包虫病病原学
乔治·奥威尔因其讽刺辛辣、思想深刻的政治寓言类小说而独树一帜。鉴于对文学与政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1950年出版的《一九八四》是奥威尔最杰
期刊
生活总是庸常。忙忙碌碌,反反复,消磨着生活的诗意。关于田园的梦想依旧。云水相绕,山花烂漫间才是心的归宿。找几处地方,停下匆匆的脚步,许一个佳期,让梦里的田园变得触手可
期刊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一直以来都是英汉互译的主要翻译方法。归化法就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也就是从有利于译入语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翻译文本,而异化法是“接受外浯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毛泽东选集》英译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也是政治文献翻译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国内研究,鲜有从规范理论角度来研究《毛泽东选集》英译,因此,从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