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岩体裂缝系统分形特征的EGS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的开发与运行过程原理复杂,其中涉及到裂缝岩体内温度场、水动力场和应力场的多物理场、多尺度综合效应。工作流体传质传热作为增强型地热系统开采地热能源的核心环节,主要发生在干热岩裂缝和裂缝网络,包括天然节理、人工裂缝和地质断裂。因此,基于热储内热流固(thermo-hydromechanical,THM)多场耦合作用,考虑岩体裂缝系统的分形特征,围绕揭示载热流体(水)与高温热储传质传热机制这一核心问题,系统开展理论推导及数值模拟对EGS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总结了岩心尺度单条裂缝及井组尺度裂缝网络的分形特征,使用光谱合成方法构建真实的粗糙裂缝表面。考虑热流固耦合效应,包括了高温岩体中所产生的热应力引起的固体性质变化、温度导致的流体流动特性的改变和开采过程中力学行为造成的裂缝渗透性的演变,建立起EGS传质传热THM耦合数学模型。为了证实本文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岩心尺度和井组尺度的数值模拟结果分别与实验结果、解析解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分形分析的方法处理岩心尺度下渗流场、温度场结果,并对平均出口温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单一因素分析及正交试验分析,考量不同指标的影响程度;针对井组尺度双水平井EGS开发系统构建了采热评价体系,采用优选出的参数对EGS采热性能进行评价,评估不同分形特征的裂缝网络模型下的热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分形维数的粗糙裂缝表面,可以直观地看出,分形维数越高,裂缝表面分布越不规则。建立的EGS传质传热THM耦合数学模型,经与实验结果、解析解结果对比,证实了本文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可靠。对于岩心尺度和井组尺度三维模型,数值模拟都得到了关于温度、渗流及应力各物理场的分布特征,表现出流体通过岩心流动换热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THM耦合作用,和现有的一般性结论较为吻合。粗糙裂缝面上流体流动的非均质性和局部化程度很高,可以看出分形维数越大,渗流场分布的非均质性越大,得出了分形维数与等效导水系数的拟合公式。岩心出口平均温度的各个影响因素中,最明显的为平均裂缝开度,其次是岩体热膨胀系数及注入温度。根据对井组尺度EGS采热性能的评估发现,相互连通且分叉级数越高的裂缝网络,产热量和发电量越高;两井间未连通的裂缝网络的能源效率具备一定的优势;裂缝条数越多,分叉级数越大,生产井附近的局部采热率及整体采热率越高。
其他文献
在声波测井领域,随钻声波测井技术近期已经成为热门研究方向。相比于传统的电缆声波测井,对于随钻声波测井而言,可在钻进的过程中采集声波测井数据,通过分析这些声波数据,可以提取地层信息,及时修正和调整钻进方向,通过实时的导向修正,可以使得钻井顺利穿过目标储层,大大提高油气开发效率。但是在声波测井仪器的声源激励时,由于井内钻铤的存在,会产生沿着钻铤传播的钻铤直达波,声波数据中的地层信号会受到该种直达波信号
石油勘探不断发展,主要目标也有了变化,从前的关注点是构造勘探,如今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岩性勘探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勘探目的层深度从中浅层过渡到深层或者超深层,储层类型从常规的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发展为非常规致密油及页岩油储层等。针对新目标,逆时偏移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方法,可以准确地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并且适应剧烈的地下速度变化。而逆时偏移技术还存在成像结果存在低频噪音,无法提供准确的振幅信
中国油田经过多年的勘探与开发,大多数浅层油藏已被探明且被大力开发,但石油需求量并未降低反而日益增加,致使对深层碎屑岩的勘探开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碎屑岩勘探已成为油田的重点勘探目标之一。深洼带碎屑岩储层受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的影响,实际采集的地震资料中所计算得到的各类岩石物理参数与储层的对应关系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制约了深洼带储层的预测精度。本文依托于西部某盆地中央凹陷区的碎屑岩储层,该地区存
储层结构非均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特定空间上的单个或多个属性差异的组合。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影响储层内部流体流动的方向,导致了储层成岩演化及油气成藏过程的差异。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自上而下发育巴什基奇克组、巴西盖组、舒善河组以及亚格列木组,以巴什基奇克组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在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结构非均质性的研究。沉积体系控制了砂、泥岩的分布特征,决定了储层结构非
随着资源勘探的持续发展,勘探目的层逐步从中浅层向深层、超深层,资源类型从常规向非常规快速过渡延伸,深部储层的勘探开发对老油气田稳产、增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地震成像技术的本质是利用数学物理方法将野外观测的地震记录数据根据地震波的传播规律映射至成像域,使得反射波归位、绕射波收敛,从而重建地质构造空间展布形态的过程。而开展深部储层的勘探开发对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瓶颈问题是如何实现面
气侵不仅会延误钻井进度,还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井喷等灾难性事故,从而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人员伤亡、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气侵的准确监测对于安全钻井至关重要。在气侵发生后,需要及时压井,而准确的地层信息求取对压井液参数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基于阈值判断的气侵监测方法通常难以在降低漏报率和降低误报率之间平衡,本文以气侵监测参数的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单参数的气侵过程识别和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是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层系,勘探程度较低。不同构造单元的石炭系研究程度不一致,目前的勘探成果多集中于盆地西北缘、陆梁—五彩湾一带和准东部分地区,难以形成对石炭系分布的整体认识。石炭系主要发育火山岩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岩性分布和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对推动石炭系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地石炭系钻井、二维地震资料,结合重力资料,建立石炭系进行区域对比剖面,明确了石炭系的分布。石炭系分布广泛
我国裂缝性油气藏的储量巨大。正确认识裂缝性油气藏的流动规律有助于指导油气田开采工艺的部署以及整体采收率的提升。目前对于一般的裂缝性油气藏来说,双孔介质模型理论已比较成熟,常规的离散裂缝网络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也有一定的发展。然而,由于地应力及地质作用,地下岩石中往往存在大量的微裂隙和小裂缝。这种高度发育的微裂缝系统无疑会对石油以及其他地下流体的流动产生重要的影响。遗憾地是,由于这种天然裂缝的随机性和
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已经成为致密油藏开发的重要手段,压裂过程具有改造规模大、返排率低的特点,合理利破胶液的渗吸作用增加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胍胶压裂液渗吸的研究多为常压条件,与生产实际中的高压环境相差较大。因此,对于压裂过程中表面活性剂辅助胍胶压裂液带压渗吸采油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HL致密油藏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带压渗吸实验,对比评价了新型低伤害无返排胍胶压裂液与常规胍胶压裂
我国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岩石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孔喉细小,导致开采中存在注水压力高、含水上升快及原油采收率低的问题。针对传统作业中的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具有纳米级尺寸的纳米乳液体系的构筑方法和驱油机理,以降低注水压力、提高原油采收率。首先本文将传统微乳液制备方法改进并命名为HLB-PTS方法,以此确定微乳液基本配方,制备均相微乳液,对微乳液的电导率、微观结构、粒径及稳定性等特性表征分析,并探究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