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储层结构非均质性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51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层结构非均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在特定空间上的单个或多个属性差异的组合。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影响储层内部流体流动的方向,导致了储层成岩演化及油气成藏过程的差异。研究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坳陷克深地区,白垩系自上而下发育巴什基奇克组、巴西盖组、舒善河组以及亚格列木组,以巴什基奇克组为主要研究对象。本文在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结构非均质性的研究。沉积体系控制了砂、泥岩的分布特征,决定了储层结构非均质性的发育规律。巴什基奇克组一段和二段的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优势沉积相带为水下分流河道与心滩。沉积相的差异体现在不同沉积微相具有不同的岩石组合类型,最常见的岩石组合类型为厚层砂夹薄层泥与厚层砂与薄层泥互层。砂层组尺度的结构非均质性是通过隔夹层影响的。研究区共发育泥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以及钙质夹层这三种类型。泥质隔层发育在河道砂体间分流间湾处,泥质夹层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及心滩中;钙质夹层主要发育在河道砂体底部或心滩砂体内部;物性隔层发育在河道砂体之间,岩性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物性夹层发育在河道砂体内粒度较细处。利用隔层密度参数(Dk),在平面上表征隔层的发育情况。分析储层物性特征在平面及剖面的分布规律,结合隔层密度、孔渗参数与沉积优势相带,得到有利储层的发育区。建立研究区的沉积模拟模型,将盆地演化与储层发育相联系,从原始成因上分析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形成机理。对储层在不同层次控制下的分布特征、形成机理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研究区剖面上结构非均质性具有巴什基奇克组一段强二段弱的规律;平面上巴什基奇克组一段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具有东西弱中部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储层结构非均质性具有中西强东部弱的规律;空间上受沉积相控。这为分析后期成岩及成藏过程的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固井是石油工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关乎油、水井的完整性与油气开采的可持续性,因此固井质量评价尤为重要。随着勘探环境日益复杂,深水、深层钻井逐渐增多,常规电缆固井质量检测技术成本高,难度大且大量占用井架时间;对于大斜度(大位移)井和水平井,由于井斜太大轨迹太深,电缆测井很难甚至无法进行测量。随钻测井可在下放或上提仪器时进行多次测量,既保证测井数据质量,又能提高时效且节约经济成本,适合深水、深层的环境;
侏罗系和奥陶系是大港探区油气远景勘探层系,它们的烃源岩及生烃潜力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中侏罗系是断陷背景下的煤系沉积,新近钻井揭示了部分暗色泥岩和劣质煤层,本文重点对其有机质富集程度、热演化进程和生烃潜力进行了研究;奥陶系没有新钻探井,本文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烃源岩成果进行了新的评价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张海、新港地区的侏罗系进行了烃源岩评价。通过岩心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烃源岩(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是目前能源开发的重要趋势,然而在深水油气开发的钻井工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其中如何实现深水钻井气侵早期监测,减少和避免钻井过程中气侵乃至井喷的事故发生是深水钻井井控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调研和学习确立了在海底隔水管底部安装超声波探头,利用超声波透射法来研究声波在隔水管环空气液两相流中传播规律,并实现气侵早期监测的实验研究方法。首先,建立并完善用来模拟深水钻井气侵监测的隔水管超声波气侵
连续循环钻井技术可实现钻井液连续循环,有效解决因常规钻井接单根过程中频繁开泵、停泵带来的各种问题,提高作业安全性。这一技术在国外已发展的相对成熟,而在国内尚处于研发阶段。亟需结合该技术现场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分析与设计,为加快连续循环钻井技术国产化进程做铺垫。本文首先对阀式连续循环钻井技术原理进行了广泛调研,结合理论分析,对装置设计流程进行了整体规划。运用多层次模块划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装置功
VSP技术与常规地面地震相比,VSP资料具有识别能力强、勘探精度高、成像效果好等优势,能够较为明显地展现井孔附近的地质结构、岩石物性等特征,是对常规地面地震勘探资料的一个优质补充,也逐渐成为油气勘探中解决精细地下构造成像和油气储层描述的一项有力技术。因此,开展VSP资料处理方法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VSP勘探主要采用纵波震源,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转换横波,如果能够将转换横波信息充分利用,借其成
本文综合利用测、录井资料,地质及地球化学资料,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特征展开系统研究,对比各层段烃源岩特征及差异性,探讨了烃源岩特征对天然气富集的影响。通过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等工作,结合测、录井资料,明确了烃源岩发育层段及其平面展布、纵向分布特征,并基于烃源岩厚度及其与储层的配置关系划分源储组合类型。须二段、须三段及须五段为须家河组烃源岩发育层段,岩性包括暗色
油气田生产中裂缝的导流能力下降是一种常见问题。对于泥质疏松砂岩来说,裂缝导流能力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支撑剂的嵌入导致裂缝变窄,从而使导流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是泥质疏松砂岩地层微粒入侵裂缝,造成裂缝渗透率下降。研究导流能力下降的科学规律对于油田高效开发泥质疏松砂岩储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泥质疏松砂岩储层微粒运移机理并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和微粒停留方程建立了微粒运移模型。基于弹塑性力学且考虑赫兹接触理
在声波测井领域,随钻声波测井技术近期已经成为热门研究方向。相比于传统的电缆声波测井,对于随钻声波测井而言,可在钻进的过程中采集声波测井数据,通过分析这些声波数据,可以提取地层信息,及时修正和调整钻进方向,通过实时的导向修正,可以使得钻井顺利穿过目标储层,大大提高油气开发效率。但是在声波测井仪器的声源激励时,由于井内钻铤的存在,会产生沿着钻铤传播的钻铤直达波,声波数据中的地层信号会受到该种直达波信号
石油勘探不断发展,主要目标也有了变化,从前的关注点是构造勘探,如今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岩性勘探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勘探目的层深度从中浅层过渡到深层或者超深层,储层类型从常规的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发展为非常规致密油及页岩油储层等。针对新目标,逆时偏移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方法,可以准确地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并且适应剧烈的地下速度变化。而逆时偏移技术还存在成像结果存在低频噪音,无法提供准确的振幅信
中国油田经过多年的勘探与开发,大多数浅层油藏已被探明且被大力开发,但石油需求量并未降低反而日益增加,致使对深层碎屑岩的勘探开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碎屑岩勘探已成为油田的重点勘探目标之一。深洼带碎屑岩储层受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的影响,实际采集的地震资料中所计算得到的各类岩石物理参数与储层的对应关系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制约了深洼带储层的预测精度。本文依托于西部某盆地中央凹陷区的碎屑岩储层,该地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