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岩石物理建模的深洼带碎屑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youreadygola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油田经过多年的勘探与开发,大多数浅层油藏已被探明且被大力开发,但石油需求量并未降低反而日益增加,致使对深层碎屑岩的勘探开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碎屑岩勘探已成为油田的重点勘探目标之一。深洼带碎屑岩储层受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的影响,实际采集的地震资料中所计算得到的各类岩石物理参数与储层的对应关系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制约了深洼带储层的预测精度。本文依托于西部某盆地中央凹陷区的碎屑岩储层,该地区存在碎屑岩深洼带,压力的影响以及薄层、薄互层结构的存在使得该地区的岩石物理建模存在困难。本文对碎屑岩储集层特征进行总结,对比常用的岩石物理建模方法,找出最适合碎屑岩深洼带的建模方式,建立考虑压力效应的干岩石模型,并对其进行流体替换。探讨压力、孔隙度、饱和度等岩石物性参数对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结合测井数据,对测井中缺失的横波速度进行预测。明确有效储层与围岩的差异性,建立符合研究区域特征的岩石物理预测模板。先建立有针对性的地球物理模型,采用反射率法正演模拟进行AVO分析,探讨砂地比、互层数、层厚对反射特征的影响。然后建立具有地质意义的地球物理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正演方法分析饱和度、孔隙度、压力对反射特征的影响,并结合测井数据,验证之前所做分析的正确性。经过研究,得到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且内容丰富的预测量版,得出了岩石物性参数改变、岩石孔隙流体不均匀分布、孔隙流体类型变化对岩石弹性模量变化的影响规律,总结了砂地比、互层数、厚度对互层结构反射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饱和度、孔隙度、压力对不同地质结构的反射特征影响规律。
其他文献
鄂南致密低渗油藏利用水平井钻完井及分段压裂等技术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其区块属于低压易漏地层,固井时极易发生漏失。本论文针对鄂南致密低渗油藏上部直井段第四系和志丹群地层固井极易发生漏失的难题,开展化学充氮水泥浆体系研究;针对下部水平井段延长组储层存在裂缝发育引起的固井难题,进行低密高强韧性水泥浆研究,并展开了配套的固井工艺参数设计优化。本论文基于纳米材料对泡沫稳定增强的特点,研究了纳米液硅提高泡沫水
固井是石油工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关乎油、水井的完整性与油气开采的可持续性,因此固井质量评价尤为重要。随着勘探环境日益复杂,深水、深层钻井逐渐增多,常规电缆固井质量检测技术成本高,难度大且大量占用井架时间;对于大斜度(大位移)井和水平井,由于井斜太大轨迹太深,电缆测井很难甚至无法进行测量。随钻测井可在下放或上提仪器时进行多次测量,既保证测井数据质量,又能提高时效且节约经济成本,适合深水、深层的环境;
侏罗系和奥陶系是大港探区油气远景勘探层系,它们的烃源岩及生烃潜力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中侏罗系是断陷背景下的煤系沉积,新近钻井揭示了部分暗色泥岩和劣质煤层,本文重点对其有机质富集程度、热演化进程和生烃潜力进行了研究;奥陶系没有新钻探井,本文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烃源岩成果进行了新的评价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张海、新港地区的侏罗系进行了烃源岩评价。通过岩心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烃源岩(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是目前能源开发的重要趋势,然而在深水油气开发的钻井工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其中如何实现深水钻井气侵早期监测,减少和避免钻井过程中气侵乃至井喷的事故发生是深水钻井井控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调研和学习确立了在海底隔水管底部安装超声波探头,利用超声波透射法来研究声波在隔水管环空气液两相流中传播规律,并实现气侵早期监测的实验研究方法。首先,建立并完善用来模拟深水钻井气侵监测的隔水管超声波气侵
连续循环钻井技术可实现钻井液连续循环,有效解决因常规钻井接单根过程中频繁开泵、停泵带来的各种问题,提高作业安全性。这一技术在国外已发展的相对成熟,而在国内尚处于研发阶段。亟需结合该技术现场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分析与设计,为加快连续循环钻井技术国产化进程做铺垫。本文首先对阀式连续循环钻井技术原理进行了广泛调研,结合理论分析,对装置设计流程进行了整体规划。运用多层次模块划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装置功
VSP技术与常规地面地震相比,VSP资料具有识别能力强、勘探精度高、成像效果好等优势,能够较为明显地展现井孔附近的地质结构、岩石物性等特征,是对常规地面地震勘探资料的一个优质补充,也逐渐成为油气勘探中解决精细地下构造成像和油气储层描述的一项有力技术。因此,开展VSP资料处理方法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目前VSP勘探主要采用纵波震源,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转换横波,如果能够将转换横波信息充分利用,借其成
本文综合利用测、录井资料,地质及地球化学资料,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烃源岩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特征展开系统研究,对比各层段烃源岩特征及差异性,探讨了烃源岩特征对天然气富集的影响。通过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等工作,结合测、录井资料,明确了烃源岩发育层段及其平面展布、纵向分布特征,并基于烃源岩厚度及其与储层的配置关系划分源储组合类型。须二段、须三段及须五段为须家河组烃源岩发育层段,岩性包括暗色
油气田生产中裂缝的导流能力下降是一种常见问题。对于泥质疏松砂岩来说,裂缝导流能力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支撑剂的嵌入导致裂缝变窄,从而使导流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是泥质疏松砂岩地层微粒入侵裂缝,造成裂缝渗透率下降。研究导流能力下降的科学规律对于油田高效开发泥质疏松砂岩储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泥质疏松砂岩储层微粒运移机理并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和微粒停留方程建立了微粒运移模型。基于弹塑性力学且考虑赫兹接触理
在声波测井领域,随钻声波测井技术近期已经成为热门研究方向。相比于传统的电缆声波测井,对于随钻声波测井而言,可在钻进的过程中采集声波测井数据,通过分析这些声波数据,可以提取地层信息,及时修正和调整钻进方向,通过实时的导向修正,可以使得钻井顺利穿过目标储层,大大提高油气开发效率。但是在声波测井仪器的声源激励时,由于井内钻铤的存在,会产生沿着钻铤传播的钻铤直达波,声波数据中的地层信号会受到该种直达波信号
石油勘探不断发展,主要目标也有了变化,从前的关注点是构造勘探,如今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岩性勘探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勘探目的层深度从中浅层过渡到深层或者超深层,储层类型从常规的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发展为非常规致密油及页岩油储层等。针对新目标,逆时偏移是一种经常被采用的方法,可以准确地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并且适应剧烈的地下速度变化。而逆时偏移技术还存在成像结果存在低频噪音,无法提供准确的振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