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美术批评家、教育家。尤其是在翻译领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翻译作品。自从中西文化交流以来,我国译坛产生过不少知名的翻译家,但以译著丰富、译笔优美及影响与接受程度而言,则当推傅雷先生为译界代表。傅雷先生的翻译生涯自一九二九年出国留学时期发表《圣扬乔而夫的传说》起,至一九六六年文革浩劫中愤而去世止,前后经历三十七年,共译出三十三部外国文艺著作,共计五百余万言,主要作品译自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梅里美等名家。除了丰富的经典译作之外,傅雷先生更是在翻译理论界提出了“神似”的翻译观,对20世纪中国译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对傅译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仍在继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傅译经典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这三位作家的作品上,对傅译梅里美的《嘉尔曼》和《高龙巴》论及较少,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很有价值。本文中笔者就以傅译经典作品《嘉尔曼-高龙巴》为研究对象,将之与郑永慧、张冠尧、杨松河、余中先、戴望舒,这五位翻译家的译本作比较,探索傅雷先生翻译过程中对词句取舍的思考过程,展示先生运用的翻译技巧,揭示作品中“神似”翻译观的完美运用。本论文共分为三章,外加绪论和结论。绪论部分主要对傅雷先生的创作历程进行总结,陈述论文选题的原因,并对论文的结构进行介绍。第一章中,简要对“经典”和“文学经典”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傅译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傅雷先生是如何与法国作家梅里美的经典小说《嘉尔曼》、《高龙巴》相遇的,最后简要介绍了《嘉尔曼》、《高龙巴》这两部经典小说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和研究情况,为下面章节中进行文本研究打好基础。第二章中,从文本对照研究的角度出发,将傅译《嘉尔曼-高龙巴》和其他五位译者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从词的选择和句子的重构这两大方面,具体精确到单词译义的精当、单词词类转换的精当、顺序译法和逆序译法、增词译法、减词译法、分拆译法和合并译法、同义反译、插入译法、抽象与具体转换译法、重迭与反复译法、行文与习语的译法、状语的处理方法、关系从句的处理方法、形象比喻的处理方法、感叹词的处理方法这十五个小节对傅译作品中传统翻译技巧的运用进行了研究,让我们看到,在傅雷先生的译文中除了有对“神似”翻译观的应用以及对译著“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的要求外,更多的是把传统翻译标准运用到了极致。本章的最后还列举了一些傅译《嘉尔曼-高龙巴》中的误译和漏译的情况,可见,人无完人,即使是如傅雷先生一般的翻译大家,也很难在翻译中做到完全的“信”,值得后来者警戒与不断改进。第三章中,对傅雷先生富有创造性的“神似”翻译观及对译著“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的要求进行了介绍,并就它们在译文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六部译文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傅雷先生翻译时对中文的纯熟运用以及对词汇间细微差别的敏锐的辨别能力,展现了傅雷先生翻译时并不拘泥于句子结构形式的特点,力求达到“神似”和“纯粹之中文”。通过以上章节的研究,本论文试图得出以下结论: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观及“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的翻译标准在傅译作品中的贯彻和运用,创造出了大量的翻译经典案例。除此之外,通过对六部译文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先生虽然没有留下系统的翻译理论著作或是对翻译过程的思考总结,但他己把传统的法译汉翻译标准切切实实地贯彻到了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去,许许多多的译例已经证明了傅雷先生对于传统翻译技巧的纯熟运用。本文研究的两部小说的作者梅里美,是一位公认的语言艺术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几句话就可勾勒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或者他的内心活动,所以翻译他的作品的确是不容易的。而一部外国作品在别的国家能否产生影响,能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与翻译家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在众多译本当中,傅雷先生的译本即使不算最好的,但一字一句全是译者千锤百炼,长期琢磨的结果。虽然傅雷先生更注重翻译实践,但他的翻译观渗透在他留给后人的译作中,因此他的译文值得我们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