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渔父”形象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d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父”是一种典型的文学形象,历来深受古人青睐,在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体裁中均有体现。本文选取先秦两汉时期的“渔父”形象进行研究,全面考察这一时期的相关资料,从根源处进行分析,梳理出神异类、隐逸类和世俗类三类“渔父”形象。结合时代背景,探讨“渔父”形象的内涵和意义,以期更准确更细致地了解这一形象。
  第一章主要作背景分析,考察“渔父”产生的历史环境。人类最早以渔猎为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渔猎活动才进入到文化生活。先秦两汉的渔官制度对“渔父”形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同阶层的渔事活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渔父”形象。
  第二章主要研究神异类“渔父”形象。先秦两汉时期神仙灾异思想盛行,捕鱼垂钓等活动经常带有神异色彩。既有对历史人物进行神异改造,也有杜撰出来的新“渔父”形象。文人经常利用夸张手法渲染“渔父”钓术进行劝政论道,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
  第三章主要研究隐逸类“渔父”形象。先秦江海隐逸者具有闲逸洒脱的形象特征。《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塑造了完整深刻的“渔父”形象,“渔父”隐逸意象由此定型。两汉时期,“渔父”内涵发生变化,清闲散逸的情调大大减弱,“渔父”一度成为贤士仁人代表。
  第四章主要研究世俗类“渔父”形象。世俗类“渔父”形象多样,难以统一。其形象内涵随情节变化,可塑性较强。世俗类“渔父”形象的意义主要在于推动文学发展,为后世小说等体裁提供创作素材和写作思路。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巨大变革,后现代主义哲学领域中的本体论崩塌,二元论受到广泛质疑。资本主义社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化和多元价值取向逐渐造成了混乱的社会局面,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思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提出来的。唐娜·哈拉维指出,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而产生了三个关键界限的破裂,即人与动物的界限、有机体与机器的界限、物质与非物质的界限的破裂。正是这三个关键界限的破裂,导
《故事新编》是鲁迅从中国古老神话、历史传说中选取故事改编而成的一部小说集,它涉及诸多中国传统文化。但文本的表达含蓄隐晦,读者在第一时间很难把握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需要通过适合文本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方能获得深刻理解。本文选择表达机制的文本分析法介入《故事新编》,力图从作品组织元素的方式、处理现实与文本的关系以及叙事策略等角度出发,把握文本思想内涵,窥探鲁迅独特的精神世界,发掘鲁迅后期创作向中国古典
学位
在中国古代,采摘花草既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人们的艺术生活呈现,是为文学表达的重点。诗歌创作中描写花草采摘行为,自《诗经》时代即已开始,至唐诗中则蔚为大观。花草采摘行为是唐诗中的重要主题。本文选取《全唐诗》中出现频率较高且极富有特色的几种花草作为切入点,探究花草采摘活动在唐诗中的丰富内涵及审美意蕴。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以数据统计为中心呈现唐代花草采摘诗概况。唐诗中,因采摘植物种类的不同,花
学位
本文以上海民国时期的谋得利剧场为研究对象,借助谋得利剧场这一见证了新剧发展以及“甲寅中兴”的新剧演出场所为切入点,从新剧演出活动以及新剧推广情况两大方面具体分析新剧发展状况,以点带面,进而深入剖析新剧的艰难发展历程以及对谋得利剧场的历史地位进行分析评价。  要研究近代时期上海的谋得利剧场,将遵照以下三个层面的思路进行论述:实体建筑的物理空间、承办演出活动的舞台空间以及承载文化记忆的文化空间。在物理
学位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7版)是我国目前最为权威的现代汉语中型语文辞书,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很高。中观参见系统是体现编纂者水平高低、检验词典质量优劣的重要一环。经几代辞书人的不懈努力,《现汉》早已成为辞书中的精品。基于辞书结构中观理论,我们对《现汉》(第7版)的中观参见系统进行了全量的封闭研究,描写了《现汉》(第7版)参见系统的基本面貌,概括了《现汉》(第7版)参见系统的基本特点和
学位
“嘴炮式减肥”“自杀式单身”“气球式社交”“留言式聊天”是搜狗输入法发布的2019年度流行语Top100中的4个。在《小鸡词典》APP中检索语料,我们发现2018年~2019年两年间具有流行语“X式Y”结构的短语共67条,语料比较充足。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调查以及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列数字、画图表、举例子等方式对流行语“X式Y”的67条语料和整体构式做出详细阐释,揭示流
学位
骚体文学承自楚辞,于句式、结构、音律等方面具有独特表现。逮至汉代,作为骚体文学主要形式之一的骚体赋,多为士人继承模仿,出现了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扬雄《反离骚》、张衡《思玄赋》、蔡邕《述行赋》《短人赋》《伤胡栗赋》等27位骚体赋作家及71篇骚体赋作品。同时,汉代骚体赋在承继屈宋辞作余绪之外还多有变化。经学的“昌明”与“极盛”是汉代社会的标签之一,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黎民百姓
学位
贾樟柯,一个出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山西普通家庭的“汾阳小子”,从原乡出发,跨越中国大江南北,迈入世界舞台,最终回归三晋大地,在跨地空间迁徙路线中以纪实影像将全球化背景下一直被忽略的原乡在地经验如实表达,将改革快进中千疮百孔的多地疮痍真实呈现。而这背后,是贾樟柯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的影射,是其独特纪实风格在电影史中的价值体现,更是其串联原乡与世界的文化初心。  本文正是基于贾樟柯的影像跨地呈现,以电影
学位
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1937- )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具有重审传统观念、戏仿经典文本和语言生动诙谐等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斯托帕德式”风格。历史叙事是斯托帕德戏剧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学作品可以规避那些考据式的史实罗列,在审美观照中直达历史的真相。斯托帕德宏阔的历史意识令他的戏剧在互文之中愈显厚重,他对旧的历史观的颠覆与修正更是激发了读者的自省。鉴于此,本文考察了斯托帕
学位
梁晓声的小说创作一直带有社会剖析的视角。他的作品一直紧扣时代,反映当下的,或是重大的社会议题;他从阶层、经济、社会心理等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剖析,展示了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记录了不同阶层在改革浪潮中走过的道路;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同时代的典型形象,反映了社会的突出矛盾。梁晓声的小说创作符合三十年代社会剖析小说的典型特征,同时又在叙事和描写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本文从社会剖析的角度对梁晓声的小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