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STNDBS运动疗效评价及术中与术后CT影像分析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coco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帕金森病(简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困扰人类的第二大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其发病机制通常认为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病变,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减少,多巴胺/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导致皮质-基底节-丘脑-皮质神经环路功能紊乱。在帕金森病初期,多巴胺能药物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运动症状,使其生存质量几乎不受影响。但随着疾病逐渐进展至中晚期,药物越来越难以控制其症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同时药物相关副作用,也将深深困扰着患者。此时患者往往需要求助于外科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功能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之一,其通过可逆地调节大脑神经环路从而控制帕金森病症状,对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帕金森病DBS常见的刺激靶核团是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与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且前者应用最广泛。对于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获取满意的临床疗效、避免刺激副作用是其主旨。从术前患者的筛选与评估,到术中电极植入部位的选择与验证,以及术后程控与刺激参数的调节,每个环节都对临床疗效产生影响。术中精准安全植入电极是确保疗效的重要环节,而移动CT扫描具有安全快速便捷的优势,能辅助判断电极的位置,排除出血风险,为帕金森病DBS的术中影像学验证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首先对帕金森病与脑深部电刺激进行简要概述。其次通过对比分析帕金森病STN DBS患者在运动症状方面的术前评估结果及术后临床疗效,对帕金森病STN DBS运动疗效进行评价。最后概括分析帕金森病STN DBS术中与术后CT影像中电极位置的偏移特点。希望能为帕金森病DBS治疗的发展提供帮助。第一章帕金森病与脑深部电刺激概述目的概述帕金森病与脑深部电刺激。方法经过文献调研,对帕金森病及脑深部电刺激进行概述。结果文献综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式;脑深部电刺激的治疗过程、临床疗效及程控。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是目前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其通过神经调控手段可逆性地调控大脑神经环路,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症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章帕金森病STN DBS运动疗效评价目的评价帕金森病STNDBS在运动症状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35例行双侧STN 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 III术前评分结果及术后疗效评分结果,将UPDRS III评分归类划分为震颤、肌强直、肢体运动灵活性等多个项目,对比分析每个项目及整体在术前及术后不同状态下的评分结果及改善率。结果术后开机开期状态肌强直评分结果较术前开期状态有进一步改善,其他项目评分结果基本一致;术后开机关期状态,震颤、肌强直、肢体运动迟缓改善率超过50%,步态及姿势平衡改善率接近50%,言语功能、面部表情的改善率低于25%,波动大;术后开机开期状态的震颤、肌强直、肢体运动灵活性、步态及姿势平衡功能的改善率同术前开期状态基本一致,言语、面部表情的改善率低于术前开期状态。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对震颤、肌强直、肢体运动灵活性、步态及姿势平衡功能等症状改善效果显著,术前改善率可以很好地预测其术后疗效;对言语功能、面部表情症状治疗效果不确切,用评分结果评价其术后疗效更合理。第三章帕金森病STN DBS术中与术后CT影像分析目的探究帕金森病STN DBS术中及术后CT影像上电极位置偏移特点。方法回顾35例接受STN 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的术前MRI影像、术中及术后CT影像。以术前MRI为蓝本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运用MRI/CT融合技术将术中及术后CT影像与术前MRI融合,定位术中及术后电极位置,分析术中电极与术后电极位置坐标偏差的特点。结果双侧电极术后位置与术中位置的空间距离在1mm左右,深度偏移极小;在侧旁轴上第一侧电极术后位置较术中位置向外偏移明显,第二侧电极向内偏移,偏移程度小;在前后轴上第一侧电极向后偏移明显,第二侧电极向后偏移较小。结论帕金森病STN DBS术后电极位置与术中电极位置的偏移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律,能指导术中电极位置的调整及推测术后电极位置。
其他文献
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内源性免疫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特异性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如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细菌脂蛋白(bacterial lipoprotein,BLP)等,从而激活细胞信
报纸
立体几何系列内容隶属形象思维考查核心考点。训练学生立体几何解题思路,要立足"奠基、形象、图解、取巧"四个方面进行培养,在实战训练中养成逻辑清晰的思路,在高考中,学生才能"扣核心,抓重点,费时少",达到高效解题的目的。
目的分别研究苹果皮和苹果果肉中的酚类化合物对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影响,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相关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苹果皮多酚和苹果果肉多酚保护冠状动脉的机制和差异。方法(1)苹果皮和苹果果肉中的酚类化合物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大孔树脂对提取的总酚进行纯化,采用Folin-Ciocalteus法制作没食子酸标准曲线,计算酚类化合物的
研究背景及意义:胚胎着床(Embryo implantation)是指受精卵发育成囊胚(Blastocyst)后植入母体子宫内膜的过程,也称为囊胚植入。胚胎着床是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最为关键且极其复杂的步骤之一。有调查研究表明,人群中75%以上的不孕是由胚胎着床失败导致的,因此,胚胎着床障碍是人类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on technolog
大别山的红色家风不仅充满着中国传统家庭共有的浓浓亲情,还凝聚着大别山共产党人独特的赤诚信念与治家智慧,是大别山红色故事、革命传统和大别山精神的重要体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挖掘和弘扬,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颗粒脂肪注射移植被认为是填充软组织缺损的首选方法。然而有关其注射后脂肪细胞的转归认识移植存有误差,大多数自学者认为脂肪组织再生的原因主要取决于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SCs),而非成熟脂肪细胞。因为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分化终末期的细胞,不具备增殖和再分化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在对成熟脂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的过程中发现其会吐出其中脂滴,变为成纤维细胞状,并且重新获得分裂
目的:探讨营养缺乏过程中,心肌细胞、心脏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生存能力和自噬水平的差异,以及延长心肌细胞自噬激活时间对其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新生ICR小鼠原代心脏细胞为研究对象,以HBSS诱导的营养缺乏为刺激条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并比较了心肌细胞、心脏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存活能力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
研究背景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己成为解决严重髋关节疾病的一项金标准。研究指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可能继发的无菌性松动是导致假体失败的主要原因。破骨细胞是机体内唯一能够发挥骨吸收作用的细胞。研究表明,磨损颗粒能够诱发破骨细胞过度分化和激活,从而导致骨吸收作用增强、骨质破坏,能够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秦皮素是一种黄酮类小分子化合物,研究发现,秦皮素能够促进成骨功能。但是,秦皮素对破骨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仍然未
背景:宫颈癌是世界上女性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恶性肿瘤,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PV,HR-HPV)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癌主要原因,其中HPV16感染占所有宫颈癌病例50%以上。在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目前对宫颈癌治疗还局限于手术、放化疗,这些方法能够清除受损组织,同时也残留已被HPV感染的细胞,因而常常导致复发,甚至转移。已上市的宫颈癌预防性疫苗被证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