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化肝煎汤合西药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PU)患者治疗前后内窥镜下溃疡面积变化情况、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率与中医症候症状的关系,研究化肝煎汤在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方法:本试验采用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分组方法,观察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0例,男17例,女13例,病程最短1月,最长4月。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病程最短2月,最长5月。所有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试验组,中药给予化肝煎加减,每日1剂,水煎450ml,三餐饭后半小时口服。西药,同对照组。对照组,阿莫西林胶囊口服一次1.0g,一日2次。克拉霉素片一次0.25g,一日2次。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0mg,一次1片,一日2次,早空腹服用,晚睡前服用。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考虑患者依从性较差,两组中西药疗程均为30天。参与该实验患者在治疗期间停服一切可能影响本临床疗效的中西药。观察治疗前后内窥镜下溃疡面积变化情况、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率与中医症候症状的关系,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溃疡面积差为85.56+6.75,对照组治疗前后溃疡面积差值为71.35+4.17,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症候症状评分均有明显差异(P<0.001)。临床实验完成后,胃脘疼痛、烧心灼热、泛酸、口苦或粘、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质舌苔评分两组差异明显(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其余各症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症状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评价无明显差异(P>0.05),中医证候痊愈率评价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14C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P=0.0001)。两组治疗后14C检查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Hp感染率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001)。两组治疗后Hp清除率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化肝煎是治疗肝郁的正治法。用其治疗肝胃郁热所致胃脘疼痛,疗效显著。中医认为“肝木乘土”肝木过剩克伤脾胃;肝木过弱不能疏通脾胃,导致“土壅木郁”。化肝煎采用疏肝理气,肝脾同调,肝肾同治,滋阴养肝等多种治法,以疏肝气之郁,平气逆而散郁火,从而得以治愈。化肝煎可以有效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升高胃内PH值,改善肝胃郁热型胃溃疡患者的中医症候,促进溃疡的愈合。改善胃动力,缓解消化道平滑肌痉挛。尤其合用质子泵抑制剂及抗生素效果尤为明显。化肝煎能改善胃黏膜下血液循环,增加胃黏膜的血氧供给,并刺激胃壁粘液分泌从而保护胃粘膜组织不受损伤,巩固胃粘膜屏障,促进溃疡愈合。化肝煎汤有抗胆汁酸反流,调节胃十二指肠运动的作用。临床试验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