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素A通过抑制T细胞脂肪酸代谢途径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ps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疾病,目前认为免疫功能异常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淋巴细胞活化的背后必然伴有细胞的能量代谢重组,但具体何种代谢方式参与再障的发生尚不得而知。此外,环孢素A作为治疗再障的一线用药,可显著抑制骨髓淋巴细胞的增殖,除传统经典作用途径外,它是否同时具有通过抑制淋巴细胞的代谢发挥治疗作用的功能也不清楚。为解决以上科学问题,本论文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再障的根治提供潜在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首先探讨了再障表型改变及环孢素A治疗再障的疗效评估。我们使用免疫介导的经典方法构建再障小鼠模型并予以Cs A治疗,发病第13天小鼠体重、外周血三系、骨髓形态学、骨髓有核细胞总量、HSC比例等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同时伴有骨髓内外炎症因子的高表达以及小鼠生存时间的明显缩短;而使用Cs A干预后这些指标则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药物治疗有效,这与临床结论相一致。接着我们对再障相关的骨髓微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MSC、血管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伴有脂肪细胞生成增多;而予Cs A治疗后可部分逆转这一现象,提示Cs A具有保护骨髓微环境的功能。随后探讨了再障骨髓淋巴细胞的增殖状态和代谢途径及环孢素A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我们首先检测了再障骨髓淋巴细胞的比例和周期状态,发现T细胞弥漫浸润骨髓且以处于G1期为主;而予Cs A处理后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同时伴有周期由G1向G0期发生转变。接着通过RNA-seq和流式分析发现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是再障骨髓T细胞的主要代谢途径;而使用Cs A干预后线粒体的功能下降,说明其具有抑制T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作用。最后探讨了何种供能原料参与再障骨髓淋巴细胞的代谢重组及环孢素A抑制这一过程的具体作用机制。我们首先检测了T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结果显示无差异性,说明再障时淋巴细胞进行了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代谢重编程。接着通过RNA-seq、流式分析证实游离脂肪酸参与了淋巴细胞的代谢重组;但予Cs A处理后T细胞却较再障时表现出更强的脂肪酸吸收能力,这说明其不是通过抑制脂肪酸吸收而可能是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发挥作用,并证实Cpt-1a关键酶是其作用靶点。之后我们使用Cpt-1a的抑制剂进行功能验证,发现其在改善再障方面疗效优于Cs A。综上所述,我们首次证实游离脂肪酸参与了再障骨髓淋巴细胞的代谢重组进而延伸了Cs A通过抑制Cpt-1a靶点影响淋巴细胞的脂肪酸代谢发挥治疗再障的作用机制,这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Hereditary multiple osteochondromas,HMO)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骨骼发育异常,EXT基因突变被发现与本病有关,90%的患者发现有EXT1或EXT2突变,HMO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本研究旨在通过一个临床表型的评分系统来评估HMO的临床表型严重程度,进一步分析HMO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为该病的治疗以及预后提供遗传学
目的:了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目标microRNA(miRNA)在其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1名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初治EC患者,记录其基本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采集其中16名EC患者和另外8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采用microarray芯片技术和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
第一部分胆囊癌组织中PIK3CA E545K突变与患者预后相关性的研究目的研究PIK3CA E545K突变与胆囊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靶向测序技术,检测130例胆囊癌患者手术标本中PIK3CA的基因序列。分析E545K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统计学方法,研究E545K突变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胆囊癌患者中PIK3CA E545K
目的: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目前病因不明。OLP损害组织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及其内体膜上的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 9,TLR9)明显增加,下游干扰素α(interferon,IFN-α)通路活化。本研究筛选辅助TLR9活化的互作蛋白,再进行数量、分布等验证,最后通过
定量蛋白质组学是开展癌症研究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发现诊疗标志物和调控关键蛋白。肺癌的转移和耐药一直是其诊疗中面临的难题,如何评价癌症治疗的效果亟需发现特异的分子指标。血液作为人体最重要的体液,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样本。定量比较肺癌治疗不同阶段血清中蛋白质组的变化,有助于发现癌症治疗评价的生物标志物,探究癌症转移、耐药的分子机制。核酸结合蛋白(NABPs)广泛介导细胞内的基本功能,由于缺乏高效的富集方法,
目的:探明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DPNV)对神经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蛋白的影响,探索Netrin-1在调控脂肪干细胞(ADSCs)增殖、迁移及修复DPNV中的角色。阐明Netrin-1对ADSCs的调节作用与具体分子机制。为探索DPNV的临床防治的新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与依据。方法:(1)获取临床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下肢缺血肌肉组织以及外周血血清,通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
目的:揭示GSDMD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模式与临床病理相关指标的关系,探究GSDMD亚细胞定位在结直肠癌发生和进展中的功能与机制。方法:通过配对结直肠癌组织芯片的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分析GSDMD表达模式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联。采用CCK8与裸鼠皮下成瘤技术检测GSDMD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
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改变产生嵌合体,其中部分突变使细胞获得生长优势,导致肿瘤等疾病的发生。肿瘤异质性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使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其中,SAHA已被FDA批准用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但SAHA在抗实体瘤肿瘤治疗中的效果却与预期相差甚远。因此,深入理解SAHA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可为临床应用中更好地进行病人筛选和增强治疗效果
研究目的:卵巢过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是在促排卵过程中产生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OHSS与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褪黑素是重要的广谱抗氧化剂,在人体内包括卵泡液中广泛分布。SESN2基因在抗氧化应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OHSS、SESN2及褪黑素三者间可能存在密切的联系。本研究第一、二章分别根据窦卵泡数(ant
背景:儿童中存在一些罕见血液病,比如慢性幼年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cytic leukemia,JMML)、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l,DC),发病率低,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变异性大。目的:探讨JMML突变基因类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转变为急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