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青岛太平湾第二海水浴场和仰口海水浴场砂质潮间带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栖息环境、数量分布、类群组成以及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的研究。同时,分析第二浴场小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的年际变化,比较第二浴场和仰口浴场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特征。样品采集时间,第二浴场为2008年1、4、7、10月和2010年7、10月及2011年1、4月;仰口浴场为2010年7、10月及2011年1、4月。研究结果表明,第二浴场(2008、2010年)和仰口浴场(2010年)沉积物粉砂及粘土含量均极少,为典型的砂质潮间带。仰口浴场(2010年)沉积物较粗,以粗砂和中砂为主,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和有机质含量较低;第二浴场(2010年)沉积物较细,以中砂和细砂为主,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高于仰口浴场。研究沙滩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不足1%,无显著的季节差异;而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高,冬季低。总体而言,研究沙滩沉积环境因子呈现季节动态,可分为冬季组(1月)、春季组(4月)和夏秋季组(7和10月),第二浴场(2010年)和仰口浴场沉积物环境因子差异不显著(ANOSIM, P>0.05),代表相似的沉积环境。研究沙滩共鉴定小型底栖动物类群17个,包括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涡虫类、多毛类、双壳类、端足类、寡毛类、缓步类、动吻类、介形类、涟虫类、腹足类、腹毛类、海螨类、枝角类、轮虫类、鄂咽类以及其他未鉴定类群。其中,第二浴场(2008年)鉴定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第二浴场(2010年)鉴定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仰口浴场(2010年)鉴定12个类群。海洋线虫是第二浴场的绝对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89.1-90.4%),仰口浴场优势类群为海洋线虫和桡足类(占总丰度的86.9%)。检验结果显示,除2008年7月和10月外,第二浴场(2008、2010年)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没有变化,导致2008年7月和10月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为扰动。此外,检验结果显示第二浴场(2010年)和仰口浴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具有显著差异(ANOSIM,R=0.593,P<0.01)。第二浴场(2008年)小型底栖动物年均丰度为1167.3±768.3ind·10cm-2,呈现冬春高、夏秋低,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除夏季外,小型底栖动物均集中分布在08cm深度,夏季表层(04cm)小型底栖动物向深处迁移,即表层(04cm)分布达全年最低。BIOENV分析表明,间隙水温度、中值粒径和有机质含量的组合最能解释2008年第二浴场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及群落结构的差异。第二浴场(2010年)小型底栖动物年均丰度为2196.1±541.4ind·10cm-2,显著高于2008年,是2008年的1.9倍。但小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动态与2008年相似,无年际差异。中值粒径、有机质含量和脱镁叶绿酸的组合是引起2010年第二浴场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及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ANOSIM检验发现第二浴场2008年和2010年沉积物环境因子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代表小型底栖动物食物来源的叶绿素a含量骤增。2010年丰富的食物来源可能是影响第二浴场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显著增加的主要因子。仰口浴场(2010年)小型底栖动物年均丰度为1372.5±223.7ind·10cm-2,呈现出春夏高、秋冬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集中分布在08cm深度,随温度的变化,08cm深度的小型底栖动物发生两次迁移活动,即夏季和冬季小型底栖动物向深处迁移。间隙水温度和有机质含量的组合是影响仰口浴场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及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子。尽管第二浴场和仰口浴场沉积物环境因子差异不显著,代表相似沉积环境,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及数量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均存在差异。沙滩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布的差异除了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外,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第二浴场和仰口浴场所受人类活动强弱不同可能是引起两个沙滩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数量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同类研究比较发现,第二浴场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增加,仰口浴场小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发生了年际变化,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和数量分布具有纬度差异,即纬度越高,小型底栖动物丰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