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春旱和夏旱的成因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jaminz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广西具有气候代表性的32个站点1961~2007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引入季节无雨日作为划分干旱的标准,采用EOF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西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用NCEP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等,采用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分析等方法,对广西春、夏两个季节的干旱成因进行初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果。   就气候平均状况而言,在四个季节里面,广西冬季的无雨同最多,其次是秋季、春季,夏季的无雨日最少。从时间变化看,广西春、夏季无雨日的趋势变化不明显,主要以年际、年代际变化为主,秋、冬季的无雨日则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在趋势变化的基础上叠加着明显的年际变化。从空间分布看,广西各季节干旱以全区一致性型为主要空间分布型。广西夏、秋季发生干旱的频数较其他季节高。   在春旱年,大气环流异常具有如下特征:广西上空对流层低层出现偏南-西南气流距平强辐散异常,伴随有明显的水汽通量辐散异常,同时东亚大槽偏弱,阿留申低压明显减弱,中纬度大陆高压减弱,中高纬环流平直,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华南。广西春旱年前冬阿留申低压明显增强,大陆高压也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当前冬印缅槽偏弱时,广西春季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在夏早年,大气环流异常具有如下特征:亚洲热带西南季风偏弱,广西上空有明显的水汽通量辐散异常,中高纬地区500hPa槽脊较深,低纬地区的气流趋于平直,印缅槽变浅,副高加强西伸。广西夏早年春季副高偏弱,阿留申低压偏弱;当春季东亚大槽偏弱时,广西夏季发生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对广西2003年夏旱和2004年春旱的个例分析表明,大气环流的季节内振荡与干旱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2004年广西春旱是大气环流10~30天和40~80天季内尺度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以10~30天的季内振荡的贡献最显著。2003年夏旱也与大气环流的10~20天和60~90天两种季节内尺度变化的共同作用有密切关系,其中10~20天的季内振荡的贡献最显著。
其他文献
遗传算法被广泛的应用于函数优化、自动控制等理论中,近几年来遗传算法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大气资料同化中。 本文在前人所提出的遗传算法与气象变分同化相结合的理论和实
转化后进生问题,是很多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那些城乡相互结合的初中学校来说,就更是普遍问题。其最主要原因就是:城乡结合的初中生源参差不齐,时间一长,很容易造成数学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比例增大。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转化这些后进生便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关注的紧迫问题。下面就笔者十几年的教学时间的感受,谈谈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表现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对课本中
大量证据表明,由于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GHG)浓度的增加,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急剧变化。GHG的减排也因此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我
大气环流持续性异常现象——阻塞系统的活动,是一种在西风带中重要的低频变化过程。由于阻塞事件的发生和存在会对相关区域的天气,例如夏季降水,冬季寒潮、冻雨等造成极大影
期刊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的一日四次高度场、风场资料,尝试用天气学和统计学的方法确定西南低涡的定量统计指标,统计分析54年西南低涡发生的时次及其时空分布等。对1951~2004年
本文主要利用地基和卫星遥感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2006年我国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和黑碳气溶胶(BC)的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继而对BC的直接辐射强迫作用进行了模
本文着重分析了在不同温室气体稳定浓度水平下中国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特征,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检验了IPCCAR4多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对当前气候的模拟能力;二是在S720和S5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模式逐渐提高,人们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地形及较小尺度的天气变化。但是,它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局地发生的突发性、转折性天气过程的预报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