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共同体——农民工与一个村庄的变迁

来源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3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研究农民工。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外出、异地行为等不尽符合既有的研究视角。既有的研究视角可以概括为“政治--经济视角”。“政治-经济视角”认为农民外出主要受到政策的影响,户籍制及与之相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从政策的角度来理解农民工的学者认为,农民外出及异地行为严重受到户籍制的影响。在户籍体制及二元经济的背景之下,在异地的农民由于不能平等地享受当地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福利,他们因此产生返乡行为。这一理论路径意味着:90年代民工潮的出现是户籍体制放开的结果。但从农民外出的实际经验来看,是农民外出的趋势推动户籍体制改革而不是相反。在这个意义上,户籍体制限制农民外出的理论路径模糊了制度和农民外出之间的关系。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不能仅仅从政策的角度来理解农民外出,还必须从经济方面来理解。这方面的研究已建立了一系列模型,著名的有“劳动力相对过剩”、“比较收益模式”、“预期收入模式”等。这一理论路径较为有力地解释了农民的外出。但这一理论路径也无法解释农民外出在地点上的差异性及其群体性特征,这正是社会文化因素带来的结果。   农民外出所体现的上述特点说明了传统农民转型的困难,在此意义上,村庄转型和农民外出一样,都是这一转型困境的真实表现。转型必然面临现代性的困扰,为避免现代性的不良后果,农民采取共同体的方式外出,这极有助于共同体的转型。这正是社会理论中一个经典的二律背反的现实反应:“共同体”与“社会”。正是基于现代性中传统农民所采取的适应方式及村庄转型困难的考虑,本文创造了“流动的共同体”这一解释框架。它体现农民外出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转型困难的特性,补充了“政治一经济”视角解释的不足。   “流动的共同体”是一个解释框架,它由相互联系的“流动”和“共同体”两个关键词组成。这一解释框架包含两层含义:一、“流动”说明农民外出经济方面的考虑;“共同体”说明外出的社会文化方面的考虑。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农民外出时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1)家乡附近就业;(2)农民选择有同乡聚居区的地方就业。二、这一概念还体现了农民转型的困难,这是马克思、滕尼斯、涂尔干等人使用“共同体”概念所表达的含义之一。共同体转型可以通过交通系统将异质性因素植入,也可以通过外出的农民输入。就远离现代性的村庄而言,仅通过交通系统将现代性因素植入很难实现转型,农民需要外出才能更为有效地推动社会变迁。但农民外出必然使得安全感、归属感和确定性丧失,为避免现代性的不良后果,农民采取共同体的形式外出。简言之,“流动的共同体”体现了面临“社会”冲击的背景之下,共同体成员采取的应对方式;另一方面,这一概念在理论上回应了“共同体”与“社会”的经典的现代化问题。  
其他文献
真菌基因组核糖体基因间隔区是分子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片段。本文综述了PCR:RFLP技术、测序技术在真菌核糖体基因间隔区段的研究概况 Fungal genomics Ribosomal spacers ar
1988年的改革完全改变了巴西的公共卫生系统。随着一个新的联邦宪法通过,公共医疗保险建立起来:统一卫生系统(SUS)。这一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普及运用,公平,公共财政,管理和权力
结合粗糙集理论与遗传算法,提出一种新的岩爆倾向性预测方法。以碳化矿床采场工作面岩爆倾向性预测为例,选取9种岩爆影响因素作为条件属性,将采场工作面岩爆倾向性结果作为决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高层建筑的增多,高层建筑在地面的嵌固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嵌固部位的选取直接影响着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指标,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选择嵌固部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把握好课堂提问技巧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也了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昆明世博生态城-低碳中心项目于2014年5月获得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并荣获2015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三等奖.以下文章就项目绿色建筑创新技术展开分析,对其预期效益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者的权益如何被保护的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事实上,我国法律法规中有关劳动债权的规定并不是非常完整,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劳动者所享有的劳动
文章通过对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方法、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综述,介绍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展望自密实混凝土在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
课标中对阅读有这样的解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培养学生的閱读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每个语文老师的责任,如何在学习中立足文本,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呢?是否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随意发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呢?这引起我的思考和一些探索。  一、小练笔要立足文本,让发挥有根据  课文是熏陶学生人文精神和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材料,但课文其实是一个整体的例子。“读是根本,品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