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的诗 诗人的小说——论沈从文诗和小说的关系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他身上,诗人的气质与小说家的精神得以完美结合,体现在创作中即为诗歌中有小说,小说中见诗歌,两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沈从文诗和小说之关系表现在主题上即为两者相交融。初入都市的沈从文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乏,不得不将内心之苦闷诉诸笔端以获得欲望的宣泄与转移;然长于表现湘西淳朴民风、美好人性的沈从文也始终胸怀现实生活与底层民众,对黑暗社会的腐败现象与不合理制度进行了严厉控诉;三十年代末沈从文对生命进行抽象思考,陷入精神困境后更是执着于生命的深思,在艰难的“生命重铸”过程中沈从文展开了对自我精神世界的苦苦探索。  意象世界的交融也是沈从文诗和小说关系之体现。沈从文常在诗歌与小说中借水意象谱写出一曲曲孤独忧郁之哀歌;以野花的娇艳美丽与脆弱易逝表达对人生命运无常的悲叹;而黄昏意象则象征美好事物终将逝去,夹杂着几分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在社会意象的选用上,音乐意象成了四十年代沈从文走出精神困境、重铸生命的重要支撑;而理想生活的遥不可及沈从文则借助了梦这一意象来进行传达;诗歌和小说中众多的死亡意象又是沈从文借以表达生命之脆弱与荒诞的又一载体。这些意象在沈从文诗歌与小说中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共同承载着沈从文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想。  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总会时而不时地释放出自己的诗人气质,将小说语言进行诗化表达、淡化小说的叙事却又颇为重视小说意境的营造等都使得他的湘西小说具有浓烈的诗化特征。正如沈从文的诗人气质影响小说创作一样,他的小说家精神在诗歌创作中也时有体现,诗歌语言的小说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的设置使得沈从文诗歌散发出浓烈的小说化色彩。  沈从文诗人气质与小说家精神的完美交融体现在创作上便是其诗歌和小说的交往互动,相互渗透。然沈从文小说研究早已是成果璀璨,诗歌研究空间还较大,因此从沈从文小说与诗歌关系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对于深入把握沈从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张新泉及其诗歌写作是当下中国诗坛一个十分奇特而又珍贵的个案。从20世纪80年代末肇始,诗人的写作路向发生新变,呈现出一种平民化的写作姿态,即以视点下移的民间视角观照都
在近代汉语中,“将”的用法非常灵活。不仅可以作名词、动词、介词、副词、助词等,还可以作为构词语素构成各类词语,跟现代汉语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将”的用法从上古到近代由
本文梳理了黑格尔-阿多诺-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发展脉络,将丹托的终结话语置于其艺术哲学思想和当时的文化语境下,主要通过对其两部著作《艺术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之后》的细
李氏杆菌病又名转圈病,其病原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可感染多种动物而引起发病.该病多见于羔羊,仔猪,成年动物也可发病,但较少见,以早春及晚秋多
术语是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一般仅在本专业领域内通行和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专业术语逐渐突破了其专业局限,频繁出现在普通大众
先秦汉语名词性谓语句(简称先秦汉语名谓句)是一种独立而常见的句型,可以描写成“NP——NP”形式,体现了汉语自身的特色。本文在时修先贤对汉语名谓句研究的基础上和广泛收集先
20世纪上半叶和80年代之后的世纪末期,中国学界都曾出现过方兴未艾的“文化热”。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文化是由其自身的某种特质造就的。这很容易使当代研究者陷入到就文化谈文
本刊讯据日本纸品进出口协会网站报道,俄罗斯政府决定将铜版纸的进口关税无论是卷筒纸还是平板纸,一律由现行的10%下调至5%。业内人士称,俄罗斯当局的这一举措,旨在扶持国内
期刊
鲁迅是二十世纪初的现实主义大师,余华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先锋作家,而余华却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鲁迅精神最有力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笔者在阅读余华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