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心灵连接——鲁迅余华创作比较论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qrxbqr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二十世纪初的现实主义大师,余华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先锋作家,而余华却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鲁迅精神最有力的继承者和发扬者,笔者在阅读余华的作品时也能强烈感受到鲁迅作品的影子,鉴于此我选择把余华的作品与鲁迅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两位作家的精神同构性和精神差异性以及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介绍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笔者选题的动机、意义和目的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从鲁迅和余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生命体验、感受以及对存在主义的接受和认知出发,发掘出鲁迅和余华创作的共同思想渊源即存在主义。第二章通过两人创作的共同母题:暴力、孤独、死亡和救赎进行比较,发现鲁迅与余华创作的精神同构性,而这些母题的深层意蕴又是不一样的,鲁迅主要以群体为立足点,通过对民众的启蒙和启蒙者自身的救赎,希望民众同起反抗封建传统文化的精神暴力,摆脱孤独的状态,在死亡的体验中找寻生命的价值;而余华则以个体为立足点,通过对身体暴力的精心演绎,不但揭示了现代理性秩序掩饰下荒诞的生命景观,人的艰难生存处境,同时也揭示了暴力是人性的一种本能体现,孤独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形态,在死亡的描述中消解存在的意义,而且人是无力自救或者只能用自然生命去承担。第三章对两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系列进行比较,分别是狂人形象系列、流浪者形象系列和看客形象系列。鲁迅笔下的狂人是旧社会的先觉者,他们因为认识到社会的黑暗成为庸众眼中的“疯子”,最后或者死亡或者同化或者成为背负历史的过客,永远流浪下去;而余华笔下的疯子是非理性的存在,由于“家”和世界的荒诞成为无根飘荡的流浪者,两人笔下的看客具有同一性,都具有批判人的劣根性的意义。第四章对阿Q精神作一个个案研究,对阿Q精神重新思考,余华笔下的阿Q们不单有对鲁迅笔下阿Q精神的继承更有演变,两位作家对阿Q精神态度的差异也反映出他们历史深度的差异。结语总结了前四章的内容,找出了鲁迅和余华的精神同构性和精神差异性,从社会背景和作家的个人因素两方面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鲁迅面对生存的困境有绝望,但他又不放弃希望和反抗,而余华面对荒诞的生存困境仅仅是叙述,包括他90年代对苦难的叙述也仅仅是表面的,缺乏对苦难和生存意义的追问,同时也缺乏对苦难和暴力的反抗意识。所以说余华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而鲁迅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
其他文献
通过对有关漏风损失因素和漏风损失系数组成的分析,提出了新型BDK54 、BDK62 系列侧移式轴流通风机在设计选型计算中应选取的漏风损失系数。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s
张新泉及其诗歌写作是当下中国诗坛一个十分奇特而又珍贵的个案。从20世纪80年代末肇始,诗人的写作路向发生新变,呈现出一种平民化的写作姿态,即以视点下移的民间视角观照都
在近代汉语中,“将”的用法非常灵活。不仅可以作名词、动词、介词、副词、助词等,还可以作为构词语素构成各类词语,跟现代汉语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将”的用法从上古到近代由
本文梳理了黑格尔-阿多诺-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发展脉络,将丹托的终结话语置于其艺术哲学思想和当时的文化语境下,主要通过对其两部著作《艺术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之后》的细
李氏杆菌病又名转圈病,其病原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可感染多种动物而引起发病.该病多见于羔羊,仔猪,成年动物也可发病,但较少见,以早春及晚秋多
术语是各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一般仅在本专业领域内通行和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专业术语逐渐突破了其专业局限,频繁出现在普通大众
先秦汉语名词性谓语句(简称先秦汉语名谓句)是一种独立而常见的句型,可以描写成“NP——NP”形式,体现了汉语自身的特色。本文在时修先贤对汉语名谓句研究的基础上和广泛收集先
20世纪上半叶和80年代之后的世纪末期,中国学界都曾出现过方兴未艾的“文化热”。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文化是由其自身的某种特质造就的。这很容易使当代研究者陷入到就文化谈文
本刊讯据日本纸品进出口协会网站报道,俄罗斯政府决定将铜版纸的进口关税无论是卷筒纸还是平板纸,一律由现行的10%下调至5%。业内人士称,俄罗斯当局的这一举措,旨在扶持国内
期刊